偏瘫是由什么引起的?

该症起因主要为神经系统病变,主要见于脑外伤、脑肿瘤、颅内感染等脑部病变,亦可见于脊髓外伤、脊髓压迫、多发性硬化以及运动神经元病等疾患。

症状起因

1、脑部病变

主要是脑血管病变,其次为脑外伤,其他还有脑部占位性病变、感染等。常见于脑出血、脑梗死、脑挫裂伤、脑肿瘤、脑炎、脑膜炎、等疾病。此外,婴儿或儿童的偏瘫还与产伤、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血管畸形等有关。

2、脊髓病变

多因颈髓半横贯性损伤引起,常见于脊髓外伤、脊髓压迫症、脊髓炎症等疾病。

3、其他

(1)脱髓鞘疾病

常见于多发性硬化等病变。

(2)肌源性偏瘫

可于低钾性周期性瘫痪时偶见一侧。

(3)下运动神经元性偏瘫

非常罕见,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与偏瘫型运动神经元病。

4、诱因

(1)情绪不佳(生气、激动)。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

(3)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和起床等体位改变。

(4)气候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

(5)各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血友病、心脏病、血黏度高、心动过缓、血管硬化。

(6)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当。

偏瘫怎么治疗?

偏瘫的治疗主要包括原发病治疗及进行康复治疗。治疗原发病时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治疗脑部出血、疏通脑部血管、防止颅内血管血栓形成等治疗。

治疗方法

1、原发病治疗

(1)脑出血

基本治疗原则为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保护血肿周围脑组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治并发症。

①内科治疗

让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吸氧和鼻饲,保证患者的一般情况良好。同时使用药物进行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纠正凝血异常及防治感染、高热、出血等并发症。

②外科治疗

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其次是尽可能早期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降低致残率。同时应针对脑出血的病因,如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等进行治疗。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或锥孔穿刺血肿抽吸术、内窥镜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清除术和脑室出血穿刺引流术等。

(2)脑梗死

主要根据疾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一般进行内科治疗改善脑循环,进行脑保护及抗脑水肿降颅压等。还可进行溶栓治疗,必要时还可施行开颅减压术和(或)部分脑组织切除术等外科手术,或者颅内外血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等介入性治疗。

(3)脑肿瘤

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根据情况辅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光动力学治疗、热能治疗等。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切除及颅内外减压、脑脊液分流等姑息性手术。

2、康复治疗

在不同的时期,针对存在的功能障碍,急性科学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1)急性期

多在患者病情稳定,无进行性加重表现时,尽早进行康复治疗,主要目的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为恢复期的功能恢复打好基础。包括抗痉挛体位、体位变换、关节被动运动和上肢自我主动辅助训练。

(2)恢复期

急性期过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即可进行功能训练。此期的目的在于通过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恢复神经功能,争取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包括床上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展旗训练、站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肢及手功能训练等。

(3)后遗症期

发病6个月以后,此期继续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并尽可能改善患者的周围环境条件以适应残疾,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主要措施包括: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止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如手杖、步行器、轮椅、支具)以补偿患肢功能;

③对患肢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功能;

④对家庭、社会环境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

⑤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3、其他

在相应的情况下,还可根据医嘱选用肉毒杆菌毒素、维生素B、巴氯芬、石碳酸等药物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