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汽车产业在以电动化为主的上半场取得了一些成绩,保持了先发优势。而在以智能网联化为主的汽车行业转型的下半场,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在7月6日举行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趋势与未来发展”论坛上所言,全球范围内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竞争加剧成为必然,中国智能网络汽车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东风技术中心首席总工程师边宁强调,自动驾驶技术现阶段的发展需要更关注功能本身,而主动安全是底线,是必须要保证的。自动驾驶要朝着个性化的“有经验的老司机”方向推进,驾驶动作要清晰、准确、舒适、有效率,同时要清晰平稳的场景和功能切换。
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首席技术官郭辉认为,随着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的不断推进,“驾”和“舱”不断融合。3-5年内,还是人机共驾为主。这个过程当中,怎么让人更好驾驶,能够在智驾的状态下让人更有信心,必然是需要驾和舱进行充分融合交互。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在云端进行预训练、仿真等方面快速提升带来了可能。一方面,随着智驾算法的快速迭代,智驾的感知对环境的理解甚至超过人类(因为它有超视距的信息),会持续提升智能化程度;另一方面,借助于智驾的能力提升人驾体验是发展趋势。智驾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在人开车的时候也可以带来帮助。
在小鹏汽车算法专家刘德浩看来,自动驾驶和AI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很高的相关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自动驾驶的技术发展带来了曙光,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做端到端的自动驾驶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自动驾驶已经到了从上半场到下半场的拐点。上半场是冷启动的阶段,是从0到1把功能做出来,在这个阶段里拼的是爆发力,是算法的突破,这个阶段是辅助驾驶的阶段。而下半场需要从1到10做细节迭代,这个过程,有很多长尾问题需要花较大的精力,需要具备量产的城市辅助驾驶的能力,以及全栈闭环能力解决长尾问题。”刘德浩认为,这个阶段拼的是体系和效率, 量产的城市辅助驾驶的能力,以及全栈闭环能力这两个能力是进入下半场的“入场券”。
“强感知、更好的感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智能汽车的安全性提升。”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疏达认为,激光雷达是将智能出行世界数字化的最佳工具。而好的激光雷达产品需要更强的测距能力,更好的空间分辨能力,体现在指标上就是线数更高,分辨率更高等等;同时,还要做到成本要更可控,而这正是汽车全产业链最关注的问题,需要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各级供应商不断降本增效。
中科创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汽车副总裁陈啸认为,智能座舱正在向着智能空间化(如会议),汽车部件智能化(如CMS、AR-HUD),交互友好化(如虚拟助手、语音),整车场景化方向发展。在这种趋势下,舱驾融合之后的整车操作系统必定会成为强需求,芯片的使用也将多元化,这其中,量产质量的操作系统和虚拟化将成为重点,也会带来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