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汽车 · 汽车咖啡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 | 刘彤楠
“特斯拉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就具备L4或L5的完全自动驾驶能力。”7月6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
自动驾驶没有走出Garner曲线的泡沫幻灭期,马斯克也不是今年唯一出言预判L4的大佬。
4月就上演了一出“针锋相对”大戏。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直接给无人驾驶判了终局:“是扯淡”,“是忽悠”,是“皇帝的新装”。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隔空炮轰上述言论:“不是故意打击行业就是不懂行。”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更是将“无人驾驶绝非扯淡”字样打在了发布会公屏上。
6月又迎来“未来大猜想”。
2030年商业化的智能驾驶能到L几?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零跑汽车CEO朱江明、蔚来执行副总裁沈峰纷纷给出预测:L4水平!更有高合创始人丁磊表示:“快的话L5都会出来。”
追溯更早,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表示:“十年以后连L3都不会真正实现”,这句话也频频被人拿来悲观看待自动驾驶行业。
为什么大佬判断不一?
首先是企业的技术路线不同。
预测最快实现L4的特斯拉,走的是完全纯视觉路线,从L2到L5路线统一,可以持续迭代升级。国内企业普遍是L3以下走纯视觉路线,L3以上加激光雷达。
这种传感器不统一的策略,长久来看会导致数据无法复用的问题,未来数据积累可能会不如特斯拉,从而影响L4的推进速度。
具体而言,数据可以降维,升维却很难,L2、L3级应用场景数据和L4级所需要的数据存在差异。
图森中国CTO王乃岩认为,如果一个系统的架构是为了L2、L3级别设计(允许单点失效导致的系统失效),那么就算加入再多的数据,它也不可能自动完成失效检测和处理,完成级别的跨越。
小马智行工程师曾表示:“用高配置的L4级别自动驾驶架构去做L2、L3级别相对容易,反过来,低配置的数据是很难用来做整套L4级别系统的测试和认证的。”
6月30日,毫末智行在公开课上透露,正在测试取消激光雷达,L4以下不用激光雷达,以纯视觉技术实现。
为什么有人的预判比较悲观?
说到底还是商业化面前的法规问题。
没有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明确法规,即使技术可以实现,也无法量产上路,马斯克不止一次说过FSD实现自动驾驶,最终都没办法按期实现。
此次马斯克实现目标的信心,也仅仅来自于测试场景下的验证结果,他的原话是:“特斯拉的技术已经非常接近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在美国道路上进行测试的特斯拉车辆,已经很少需要人工干预了。”
“因此,当我们驾驶一辆具备最新版本完全自动驾驶能力测试版的特斯拉,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的地,我们几乎不需要人为操控。”
王传福给出了无人驾驶是“扯淡”言论的补充,他表示由于目前对无人驾驶的事故责任划定问题尚不明晰,一起安全事故就有可能毁掉整个车型的市场空间,因此,高级辅助驾驶才是能形成商业闭环的主流路径。
一个极端背后,是另一个极端。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认为,L2之后率先进入商用的很可能是L4,而不是L3。L2和L4的事故责任界定都是清楚的,L3司机在需要的时候要进行接管,这就使得事故责任很难界定,因此,他认为L3的普及需要更长的时间。
2022年,行业逐渐意识到自动驾驶商业落地的难度,一些原本做L4级自动驾驶的企业降维L2,让技术在特定场景先行,先解决企业生存难题。
2023年,从“L2到L3”的难度大于“L3到L4”成为了共识,跳过L3直接到L4,是否又是下一个觉醒?商业化到底是L3的软肋,还是L4的软肋?
在一款L3级以上自动驾驶车辆量产落地之前,在L3级自动驾驶法规明确之前,争论恐怕会持续存在。
争论,也是一种策略。
一位主机厂自动驾驶技术高管表示,过去几年国内对自动驾驶认知太过理想化,也不排除自动驾驶相关的芯片算法公司,包括OEM拿这个东西做做炒作、去融资圈钱,把这个泡沫吹得特别大。
马斯克作为技术的信奉者和鼓吹者,正是因为有信心满满的态度,才符合特斯拉的技术标签。余承东在行业信心的塑造上也尤为积极,前段时间他曾表示在6月底前L3商业落地政策会推出,6月底工信部就出台了鼓励政策和法规。
鼓吹一方面是在积极塑造技术标签和消费者信心,那些否认自动驾驶技术进步和发展速度的企业,是否会在这个层面无法有效推动品牌建设?
但是,鼓吹是策略,误导恐怕就是错误。这次,马斯克也难做到胸有成竹,他补充表示之前的预测可能是错误的,这一次最接近目标落地。
搜狐汽车从上述高管口中了解到,特斯拉前自动驾驶负责人去年申请离职的理由就是:马斯克要求的太高太快,我做不到。
那么这次,马斯克会不会再次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