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8月12日电】在秦筝陕西流派创始人、领军人物、一代古筝大师周延甲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国家图书馆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10日晚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联合主办了“秦筝归秦——纪念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先生音乐会”,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举办,吸引近7万观众共同欣赏了秦筝陕西流派的风采。


【资料图】

▲(从左至右)周展、王中山、王甫建、周望、张晓红演出合影。

近7万人共赏周延甲秦筝名曲

当天音乐会汇集了周延甲先生的创作作品《秦桑曲》《百花引》《道情》《姜女泪》《白桐曲》,编曲、改编作品《凄凉曲》《绣金匾》《宫苑思春》等曲目,特邀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王甫建教授和浙江音乐学院周展教授执棒,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担当协奏。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张晓红,秦筝第二代传人周展、周望携秦筝第三代传人周本立、周思含和苏畅、程皓如、尚靖雅、芮义蓉、王珏等优秀青年古筝演奏家以及“百花引”筝团、“畅响”筝团、“中华筝”五色弦筝乐团倾情演绎,将秦筝“慷慨激越、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筝是秦人的伟大创造,秦筝曾经是中国古筝的源头,并在唐代达到鼎盛。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但至上世纪50年代,筝在陕西已濒临绝响。有感于当时的危机状况,周延甲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并毕生致力于秦筝陕西流派的恢复与振兴。

▲秦筝第三代传人周思含演奏中。

▲青年古筝演奏家苏畅演奏中。

“父亲一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演出结束后,周延甲之女、著名古筝演奏家周望教授接受了采访,她用“特别欣慰”形容对音乐会的感受。“我终于可以告慰父亲,他一生都在为秦筝振兴努力,今天看到这么多观众和古筝爱好者来听秦筝,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周望接着说:“今天演出的时候我也再次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他很多思想是前卫的,在他看来,秦筝的传统需要继承,但更要符合时代审美。所以他不断学习、思考、创作,宗旨就是既要留住秦筝技法的根、韵味的魂,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改革、推广、普及,让不同时代的观众都能欣赏秦筝。这是他的作品和演奏能成功被大家接受的原因。”

“一个人创造了一个秦筝的时代”

与周延甲老先生交往数十年的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长王中山教授受访时也提到了周延甲对“传统和现代”的理解。

“有一次,我和老先生一起看世乒赛,那些国手有横握的也有直握的,直握是中国传统打法,横握是国外打法,但中国队两种方法都会打。他就问我哪种打法好,我一时答不上,因为两种打法各有领先的时候。他说这说明一种现象,传统和现代(弹筝)风格很难说谁更好,关键在于怎么运用,这件事启发了我重新思考如何守正创新的问题。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太多,我也会把这些我学到的传承下去,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华绵延发展。”

王中山还谈到了对“周家”的钦佩:“古人用‘满门忠烈’来形容一个家族对保家卫国所作的贡献和牺牲,在当代古筝界,‘周家’三代人为秦筝传承发展所倾注的执着与努力就带着这种精神。尤其是周延甲先生,他以一己之力在秦筝濒临失传的时刻毅然扛起复兴的大旗,一个人创造了一个秦筝的时代,这是当今国乐界少有的、可称之为‘伟大’的名家。而周家人的故事就是中华文脉传承的一个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前还举行了周延甲先生生前著作合集——《‘快耳人生’秦筝行——周延甲音乐文集》的首发式和周延甲手稿捐赠仪式。周展、周望将父亲生前所写的音乐文集和部分著作手稿捐赠给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接受捐赠并向二人颁发捐赠证书。

翻开新书,周望写的一句话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秦声(秦筝)乃华夏正音”。周望说,秦筝是中国最早的声音之一,它是中华文明自己的语言,可贵的是,到今天,我们仍然听得到,也仍然有很么多人爱着它……(完)

▲周展、周望接受熊远明馆长颁布的捐赠证书。

作者/陶思远

责任编辑:步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