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点击右上角

然后"在浏览器中打开"

群众文化的“领舞人”

作者:杜沅嫒 来源:巴中在线

——访市政协委员、市文化馆馆长夏铭锺

  一阵阵悠扬的乐器声,一声声嘹亮的歌声不时从巴中市文化馆传出,循着动人的旋律,笔者乘着这天籁之声走进了巴中市文化馆。深厚的文化底蕴,肥沃的文化土壤,孕育并滋润了巴中的群众文化。

  ■履职尽责:甘当民意谏言人

  作为一名市政协委员,夏铭锺时时提醒自己,不能忘记职责和使命,他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提出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建议和提案,把关于社情民意的了解传达给有关部门。他提交的《修建巴中老江北天桥》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且该工程正在实施。作为巴中市文化馆的负责人,夏铭锺坚持把本职工作与履行委员职责,调研本职工作内容与联系群众听取反映等有机结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通江县小骡马村的山乡小道上留下他的足迹,他还组建当地首支文艺队,为当地困难群众李德成出钱捐物,为空巢老人杨永成拍全家福照片。南江县乐坝镇小学及街道居委会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当地一位老人的赡养问题、乐坝小学留守儿童及贫困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经过他的协调处理,一件件都得到落实。

  每一位政协委员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从事一定的工作,担负一定的责任。夏铭锺作为市文化馆馆长,他围绕市委“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保障基层百姓享有基本的文化权益。

  ■苦干实干:建好群众文化之"家"

  2011年,夏铭锺被提任为巴中市文化馆馆长,这对于他来说,既是上级部门的一种信任,又是对他工作能力的一种考验。巴中市文化馆成立于1994年,基础差、底子薄、人手少、设施差、资金缺、思想涣散等问题突出,导致各项工作无法开展。刚上任的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如何起步,突破口在哪?用什么样的方式切入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他一直在思考、想办法、找路子。他暗下决心,要与文化馆干部职工一道,冲出困境,走出一条良性发展的路子来。在第一次职工会上他这样说:文化馆定位是什么?是群众文化的组织指导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文艺创作中心、理论研究中心、信息集散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我们就是要把文化馆建成这六个中心,从而更好地服务全市大局、服务人民群众。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到了。此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局面过去了,如今的文化馆已经是人流如织、音乐如潮、踏歌起舞、飞彩泼墨,也成为了老百姓依赖的“文化之家”。

  上任后,他把抓文化活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当作工作重点。在抓群文活动过程中,他克服专业人员不足,资金少的困难,带领文化馆干部职工赴基层开展送文化下乡,主动承接省、市文化宣传部门主办的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和认可。文化馆连续两次参加川陕甘渝“百馆联动”,作为主要承办单位之一,市文化馆需要进行专场展演,这一切都需要夏铭锺的统筹安排,有人说他既是馆长,又是导演、演员,还是工人,其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但他没有退缩,他用超常的付出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他与全馆人员一道,举办了巴中市首届舞蹈大赛、新民歌大赛、原生态大赛,在全市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文化馆还举办文化专干培训班,对全市187个乡镇文化站进行轮训。实践证明,没有活动就没有群文工作的抓手,没有活动就没有群文事业的活力。这个曾经人气指数极低的文化馆变成了现在群众文化的“热土”。

  为突破资金困境,夏铭锺带领一班人主动出击,与市内几家企业联姻,采取互助互利的方式开展大型文化活动,打响了文化馆的牌子。目前,馆内各类设施设备齐全,基本满足了举办各项活动、辅导培训等需求。使“辅导培训”有了场所,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基地,使“红叶乐团”、“红叶合唱团”、“舞蹈培训中心”有了排练环境。并且,他充分发挥文化馆艺术辅导的优势,开办了音乐、器乐、舞蹈、美术等多个免费培训班,组织排练精彩的文艺节目,开展文化下乡,并在多种场合中开展文艺活动,适应了社会需求,扩大了文化馆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empirenews.page--]

  ■传承创新:精品力作层出不穷

  文艺创作是群众文化的根。越是没有给人民群众提供本土特色的精神食粮,在文化心理上就离人民群众越远。因此,他和全馆人员始终抓住这个“根”,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本土群众文艺创作,团结、鼓励、支持业务骨干,努力为基层群众创作独具本土特色的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作品,并取得骄人业绩。四川清音《开学第一天》、《中华医药》、《秋娃娃》,小品《巴山背二哥》,舞蹈《翻山铰子》,歌曲《巴山妹子》、《活着》、《谷子黄了》等大批精品节目,走出了巴中,走进了国家大舞台,并获得国家群星奖、戏曲牡丹奖、巴蜀文艺奖等国家、省级大奖,实现了市级向省级、国家级大奖的三级跳。

  为打造巴中地方特色的精品曲目,夏铭锺积极组织策划,广邀行家,数易其稿,组织创作的歌曲《有个地方叫巴中》广为传唱,成为巴中的一张文化名片。特别是他参与策划、组织、创作的四川清音《中华医药》荣获第十六届“群星奖”大奖,创造了巴中作品连续四届获得中国艺术节全国“群星奖”的纪录。2014年9月,四川清音《秋娃娃》获第六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金奖,并于12月登上中央电视台,向中国文联汇报演出。原生态民歌《巴山背二歌》获第十一届中国西部民歌赛全国金奖。《杞人忧天》等11个作品在全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群星奖”中,斩获4个金奖,3个银奖,4个铜奖。有付出就有收获,正是在全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巴中的群文创作在省内外具有了很大的影响力,文化馆成为了群文原创中心。

  ■服务群众: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夏铭锺和全馆人员为广大群众享受文化权益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行内有句话这样说,群文辅导是群众文化的本。他们抓住这个“本”,努力在群文辅导上实现突破。他们广泛借助各种社会服务力量,以文化馆为中心,以社区为单位,向外辐射群文辅导,有效破解了公益性文化活动很难广泛直接面对群众需求的难题。通过走访调研,他和副馆长向胜商量,主动接触社区文艺队伍,请他们到文化馆来,并派出馆内业务辅导员对他们辅导培训,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并推送他们到各地参赛表演。现在,这些举措获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书画摄影展”、“健身舞”、“小记者培训班”、“少儿拉丁舞培训班”、“新春团拜会”等系列活动相继常年开展起来,每逢重大节日都有大型文化活动。成功组建了“红叶老年合唱团”、“红叶女子合唱团”、“红叶乐团”等3个品牌性的群众文化团体;成功组建社区舞蹈队、模特队等18支长年活动的具有流动性质的文化团体;成功打造“万人广场舞”、“红叶老年合唱团”、“红叶乐团”、“群众文化活动展演季”四个品牌项目,文化馆成为了群文辅导中心。

  “只有心系群众,紧密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充分发挥委员作用,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认可。”夏铭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巴中人,他深爱着这片热土。正是有了血浓于水般的感情,他常年如一日,以满腔的热情,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巴中精神,忠实履行着政协委员的职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