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非遗“说春”:三百六十行 行行可说唱
《进屋说》、《拜新年开财门》、《送财》是说春必备的三个曲目。这三项说唱结束后,春倌就按照行业开始说唱。若房主为耕种庄稼的农民就说《二十四节气春》;如果房主行医就说《医生春》;进打铁匠的家就说《大炉春》;见老太婆纺线,见人织布就说《纺线春》、《织布春》。总之人间各种行业,春倌都有歌可唱,七十二行,行行有歌。
巴中首个民俗研究基地挂牌
清明祭祀活动围绕“慎终追远,缅怀先贤,蔚启人文,感恩天地,敬畏自然”主题活动拉开序幕。道教非物质文化传人、民俗法师设坛祈祷天地,诵经拜忏,请送在地龙王、城隍、土地、历代高曾祖灵,古今文武神圣莅坛等法事,宣读祈祷天地、祭祖文告,放飞雏鹰(放生)活动,将祭祀活动推向高潮,150名村民参加了此次活动。
每年清明节扫墓,这些禁忌你知道吗?
4月将至,传承两千多年的清明节也快到来了,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缅怀先人,礼敬祖宗的重要意义。扫墓是必不可少的,而扫墓是有一些禁忌和避讳的,要知道有些讲究未加注意,就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初七是“人日” 闲话正月初七“人日节”
“人日”作为古老的节日之一,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代东方朔在《占年书》中明确记载,旧俗从正月初一到初八,各占一物,按次序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顺理成章,正月初七成为人的一个大日子,即“人日节”。《北齐书·魏收传》中也记载:“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说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春节习俗,正月初一要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或画在门上;正月初七则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平安。
阴历十月一 送寒衣忙祭祀
阴历十月一,路人送寒衣,逝者过节日,生者忙祭祀。阴历十月一,是阴间的喜庆节日,是传统的祭鬼节,也是民俗中的“寒衣节”。通常情况下,“寒衣节”的习俗氛围是北方浓于南方的,北方人对此特别当回事,而南方由于冬天并不是很寒冷,一些区域的“认可度”就不太普遍。
百年一遇闰九月 这些民俗你知道吗?
“一生难逢闰九月”,今日,正是闰九月的倒数第三天。闰九月是一个很罕见的月份,被不少人认为是2014年日历中的“三大奇”之一。据悉,上一次闰九月是在1832年,距今有182年,而下一次再逢闰九月要等95年。不少在农历九月出生的市民就要过两个生日,不仅如此,闰九月还有很多民间习俗,你知道吗?
那些年的中秋是糍粑的味道
大巴山人中秋吃糍粑赏月寓意家家团结幸福、吉祥如意。糍粑黏结成团,则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成尧肇介绍,农历八月中秋,正是一年中丰收的时候,家家户户将丰收的粮食做成圆饼形的糍粑,然后将要吃的部分切下来蘸上白糖或芝麻面食用,剩余的糍粑也不用担心变坏,将它切成薄片,待想吃的时候用油炸、或者蒸煮,味道也非常好;中秋节的糍粑也是走亲访友的佳品。之外,还有部分人中秋节会做冰桔饼子,将冰糖和晒干的桔子皮配上一些其他的食品做成馅料,外面裹着面与芝麻。
巴中民俗——打三朝
打三朝在巴中十分盛行,凡农村姑娘结婚以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第三天以后举行的一种仪式。参加仪式的主客为外婆。外婆给外孙准备的衣物和给女儿的营养食品:醪糟、猪腿、腊肉、鸡、蛋、糖等,外婆乘坐滑杆和帮忙送礼的人员一道送到女婿家中,摆放在几张大方桌上,女支客司主持仪式,吟诵吉利语,外婆给外孙取名,赏长命钱。女婿家必须设筵席款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