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晚7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副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疗组长田攀文教授莅临“肺有所医,罕动未来”大咖直播间,以“决战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实现长期治疗获益”为题,对ALK脑转移难题进行分析解读,同时提出以合适的药物与全面的生活调整共同助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真正做到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田攀文教授在直播中指出,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根据肺癌细胞在显微镜下的不同表现,主要分为小细胞癌和非小细胞癌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比约85%。非小细胞肺癌症生长和扩散的速度要比小细胞肺癌更慢,治疗方法也有不同。

另外,基于精准医学的临床应用以及人类遗传物质双螺旋DNA的发现,超过一半的非小细胞肺癌可明确找到驱动基因、分子分型,使得肺癌治疗有据可依、有药可医。检测发现,不同亚型肺癌驱动基因有所不同,我国肺腺癌由不同的致癌驱动基因引起,其中ALK突变占比约为6.4%。ALK融合突变对ALK靶向药敏感,这使得ALK阳性肺癌患者生存期大幅度延长,因此ALK融合突变被称为“钻石突变”。

“什么是ALK基因”“ALK的功能是什么?ALK突变会带来什么?”“什么情况会出现EML4-ALK融合突变?突变后如何致癌?” 田攀文教授在直播中进行了详细解读。

田攀文教授在直播中讲道,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脑转移发生率非常高。且随着确诊年限增加,脑转移的风险也逐渐增高。一旦发生脑转移,患者将面临生存期短、生活质量差、医疗成本高等问题。“如何攻克ALK脑转移难题?”田攀文教授表示除了多种检查手段助力脑转移诊断之外,靶向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成为针对ALK阳性肺癌脑转移的有效治疗方式。

在靶向治疗中,二、三代ALK抑制剂能够更好地控制脑转移。田攀文教授指出,在正确处理靶向药不良反应的同时,患者还需从心理、疼痛管理、营养、运动四方面着手,树立起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同等重要的理念,进而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在提问与答疑环节,患者及家属进行了相关提问,田攀文教授一一解答,并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共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肺癌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癌症 ,其精准防治对于整体癌症生存率的提高至关重要。田攀文教授认为,肺癌从发生、发展到预后,涉及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多个层次,需要以患者为本、综合观察、整体把握,才能实现精准诊疗。随着新的靶点和药物不断涌现,新的精准医疗“生态圈”正在形成,更多患者也将从中获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