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在浙大妇院的母乳喂养咨询门诊,一对父母带着出生32天的宝宝来咨询。

“宝宝是纯母乳喂养,出生30天时体检,保健医生说宝宝体重增加不够,大约500g。”

通过现场初步评估,得到的结果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母亲乳房外观、乳汁分泌均正常,排乳通畅,孩子精神状况好,母亲喂奶姿势及宝宝含接姿势正确,宝宝24小时排尿5次,颜色清。

但是进一步了解之后,发现了问题所在:

在喂养时间和次数上,全家人意见不一致。

母亲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培养好规矩,每3小时喂奶一次,每次为15-20分钟,这样才是科学的,所以宝宝目前一直是限次数限和时间喂奶。

但是两天前,孩子体检时,医生认为体重增加不理想,全家人就对母亲定时间定次数的喂奶方法产生了疑问,所以特别找到母乳喂养咨询门诊。

这个妈妈所说的定时定量母乳方式,到底有没有问题呢?

其实,纯母乳喂养宝宝到底该不该定时定量喂养,也是很多妈妈及家属困惑的问题之一。

母乳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正常情况下,纯母乳喂养能满足6月龄内婴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能量、营养素和水。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婴儿出生后纯母乳喂养6个月,6个月后在及时添加辅食的同时继续母乳喂养到两岁或以上。如果母乳喂养理念正确,对母亲母乳喂养的成功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中“顺应喂养”的理念,是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点。

所谓“回应式喂养”,是从按需喂养和婴儿引导的喂养的概念发展而来,其核心是及早识别婴儿发出的饥饿与需要进食的信号,并立即回应给予哺乳,不限制哺乳次数和时长。

“回应式喂养”的好处很多,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有利于乳汁分泌、有利于母婴情感交流及乳腺炎的预防等等。

那么,孩子想吃奶时有哪些表现呢?

这是母乳喂养妈妈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

当宝宝开始身体扭动、嘴巴张开,舌头吐出来,舔嘴唇,头部开始转动,寻找乳房等寻乳反射的表现时,是需要喂养的早期信号,此时母亲可以准备喂奶了;

宝宝的身体开始大幅度伸展,肢体移动开始增加,甚至把手放到嘴里,吸吮身边能接触到的东西,如果被抱在怀里,宝宝开始表现小手伸向乳房的方向,嘴巴朝着乳房的方向去找,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是需要喂养的中期信号,母亲应即刻喂奶

当母亲忽略了以上所有的表现,宝宝开始大哭起来,哭是饥饿的晚期信号,宝宝是在告诉母亲:“请先安抚我,让我情绪平静下来,再喂我!”宝宝大声哭泣,情绪很激动地移动肢体,皮肤颜色变红,有些宝宝甚至哭得十分激烈,有憋气的举动,常常会让母亲惊慌 。

当然,哭并不一定是饿,如果婴儿异常哭吵,还应排除其他原因。但如果是因为饿,宝宝大哭了,在此之前一定有过很多的提示被忽略了。而这时候,母亲需要先与宝宝皮肤接触,和宝宝说话,轻轻抚摸宝宝的后背部等,让宝宝安静下来,然后再喂奶,在哭闹时喂奶会影响喂奶的正确姿势。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进食的模式也会不相同,进食的时间也会有长短。母亲要熟悉自己宝宝吃奶时的特点:或者好动易兴奋,或者困倦爱迷糊睡觉,又或者特别专心。

母亲要鼓励宝宝在吃奶时坚持较长的时间,宝宝吃奶的时间越长,他所获得的母乳中的脂防就越多,母乳中的脂肪会帮助他更好的成长,并使宝宝在不吃奶的时间里也感觉非常满足。

一般宝宝在吃饱后会主动松开母亲的乳房。

如果宝宝在开始吃奶几分钟后就迷迷糊糊睡着,试着按摩他的后背或轻轻挠他的脚心,让他保持清醒从而能长时间吃奶。

如果宝宝每次吃奶时间过短(5分钟以内),可能会影响从母乳中获得的营养,并且可能使很多乳汁残留在母亲的乳房中,出现涨奶或产生不适感。

如果宝宝进食的时间过长(超过50-60分钟左右),而且宝宝排泄和体重增加也不理想,母亲要评估孩子是不是有效吸吮,根据评估结果做适当的调整。

纯母乳喂养,宝宝每天吃几餐,宝宝说了算。如果母亲觉得奶胀,也可以试着喂哺宝宝;如果宝宝暂时不想吃奶就不必勉强,母亲可以适当挤出部分乳汁,让乳房放松即可。

您明白了吗?

本文作者:妇女保健部 张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监制:孙美燕

编辑:程 林

出品:浙大妇院宣传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