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七年出诊磨坏二十四根拐杖(引题)
“拐杖村医”为村民撑起“健康伞”(主题)
于清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
【资料图】
6月末的一天中午,湖北省阳新县王英镇谷贞村卫生室村医尹传波趁着休息时间,左手提药箱,右手撑拐杖,走过崎岖泥泞的山间小路,为住在山腰的几户老人上门“送诊”。
谷贞村有村民1100多人,这里曾经很长时间都没有村医,村民到镇上看病得划一个半小时的船,“小病拖、大病磨”成了常态。尹传波在10个月大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因家庭困难,治疗不及时,右腿落下了残疾。
“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长大后的尹传波决心改变村里看病难的现状。他在阳新县卫校学习时是模范学生,常常主动为自己“加课”。他知道,村里没有护士,村医就要“一个顶俩”。临床实习时,尹传波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跟随护理部的同学练习护理技能。
2006年毕业后,21岁的尹传波回到谷贞村,用借来的3000元开办了村卫生室,当起了“赤脚医生”。
刚开始,卫生室缺少采购医疗物资的资金,也得不到村民的信任。有村民直言:“这么年轻的娃娃,还是得好好历练历练。”那时,来就诊的村民很少,其中不少人还习惯赊账,难以维持生计的尹传波一时间打起了退堂鼓。
尹传波的父亲支持儿子在村里行医,同为医生的叔叔也不断鼓励他,还会帮忙联系把村卫生室医治不了的患者转诊到县医院。
谷贞村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常被“小伤小病”困扰。尹传波从老人的伤口缝合和儿童的急症诊治入手,为村民提供专业的诊疗服务,逐渐得到了村民的信任。
一次,村里一名年近七旬的老人走路时脚滑摔倒,一块尖利的石头严重划伤了老人鼻子上的皮肤。尹传波记得,当时“缝合时,旁边的人都不敢看”。这一缝缝出了名气:价格低廉,留下的疤痕也少。村民们看到了尹传波的“真本事”。
起初,谷贞村没有公路,很多地方仅有水路相通,旧时的木船需要人站立其中划动。由于腿脚不便,尹传波划船时只能用拐杖代替右腿支撑,才能维持身体平衡。
夏季的一天中午,一名老人因为身体不适向尹传波求助。老人住在卫生室的对岸,尹传波冒着风雨划船出诊。划到湖中时,湖水因为风雨涌起浪涛,小木船随之摇摆,尹传波脚下一滑摔倒在船中。他拾起拐杖,颤颤巍巍地爬起来,顾不得身上的疼痛,赶紧查看盛放在玻璃瓶中的药品是否完好。他赶到后为老人进行了及时的诊治。
村民居住分散,有的在湖边,有的在山脚下,有的在山坡上,每次出诊,尹传波都要拄着拐杖,在层叠的山间爬上爬下。
17年间,尹传波磨坏、折断了24根拐杖,也从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成长为被全村230多户村民信任、需要的“尹大夫”。谷贞村家家户户存着尹传波的手机号码,村民生病了,第一反应就是给尹大夫打电话,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身边的120”。
每到年底,无论尹传波到哪一家出诊,返乡的年轻人都会主动留他吃饭,大家说,“一年到头,家里的老人、小孩,多亏了尹大夫守着”。即使尹传波忙着赶到下一家出诊、婉言谢绝,村民们也会隔几天再打电话来邀请他。
2022年年末,谷贞村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数量激增,卫生室的医疗用品一度紧缺,尹传波就想方设法跑到几十里外的县城采购。老人和小孩的病情发展快,他就坚持每日上门诊疗,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在乡村行医以来,尹传波看到了很多变化。“村村通”工程不断推进,采购药品再也不用肩挑人扛,智能手机线上订购就能送货进村。村卫生室可以与上级医疗机构交流协作,逐步引入智慧药房、智慧诊疗,让村民享受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政府组织的乡村医生培训资源愈加丰富,他积极参加,得以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尹传波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村卫生室建设得更好,并早日找到未来能接替他的年轻医生。“别看村医瞧的是‘小’病,守护的却是全村人的幸福。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回村,也相信一定会有年轻人来接班。”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