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挺难的。我也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情绪起伏。


(相关资料图)

有一天我临时起意,约朋友出来吃火锅,微信发过去,她说好啊,吃吧。锅底端上来了,她才说,生意没起色,正好孩子升学需要离开上海回老家,火锅变成了告别饭。

有一点突然,又在预料之中。

朋友说:最终没留成(上海),一切努力好像白费了,又有一丝如释重负。在另一个地方也能重新出发嘛。

我正不知道如何疏导她,反倒变成她劝我。

当天晚上,我睡不着,本来想刷剧,一不小心看到了这部叫《人生第二次》的纪录片。

一开始,我是被他的名字和简介吸引,隐隐感觉它和2022年给人的感觉很像。

看了几集之后,被深深打动了,这是我2022正需要看到的故事,真实、深刻、有力量……第一时间我就想着和大家分享。

01

你真的想象不到,

一个妈妈为了孩子能有多努力

这是最后一集,但我想第一个推荐。

这是一个在电子厂打工的妈妈,拼了命攒积分落户深圳的故事。

过去8年,42岁的她先是重回校园考了大专,攒了60个积分,每年按时缴纳足够社保,又辛苦攒了30分,但40岁之后,每年还要倒扣2分。

距离她落户年龄最高期限(45岁)仅剩三年,她需要同时争取社工资格证和本科文凭,向着这最后20分冲刺。

考试要学习,社保也不能断要工作,所以她白天是忙活在流水线上的电子厂女工,回家了是妈妈,晚上做完家务,全家安顿完了,她还要在餐桌上重新拿起书本,变成学生。

户口和房子能对人有什么影响,咱们都是妈妈,都懂的。

她自己没什么文化,却坚定地相信,知识是个好东西,这也是中国千千万万底层家庭最朴素的信念。

越是这种,以平淡的口吻说出:生活不容易的人,最让人难过

这个故事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这个妈妈身上的那股劲儿,人到中年还有自己想拼的东西,而且想了就心无杂念地去拼。

她老公曾经想过放弃的,孩子也明里暗里地劝过妈妈不要那么辛苦,希望她更爱自己。

夫妻俩清明节回老家祭祖时,她站在桥头,看着自己当年读书那座破烂的校门,坚定地对着丈夫说,自己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她不甘心孩子还要回来。

孩子的起点,至少要在深圳。她就继续回去读她的夜校。

我们都是妈妈,都有这种想给孩子最好的心情,而什么是最好的?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对这个妈妈来说,一张落户证明,能把孩子留在9.9元能换一次击剑体验课的大都市,就是她要去拼的“最好”。

她甚至乐观地想到了未来,只要能留在深圳,孩子长大还能去天天有汉堡吃的国家读书。

她一开始肯定是怕的,年纪不小了,文化程度还低,深圳这种快速的、年轻的城市也许并不欢迎她,但她更知道,不试试她肯定要后悔的。

故事的最后,没有告诉我们她落户成功了没有,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她没有放弃,为了贴补家用,从0开起了微店,对着自己看不懂的App,一个按键一个按键地摸索,卖起了土特产和羊奶,一边继续读书。

我想这也是节目的初心和值得一看的理由,不是只有那些成功翻身的故事才值得被记录。

落户了肯定皆大欢喜,没有落户就开始下一次拼搏,我一直相信,爸爸妈妈努力生活的样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她的实际行动已经在告诉孩子:敢想,敢开始,才有可能迎来人生第二次的崭新的未来。

这种生活上的教育,恰恰是学校里学不到的。

正因为我的起点不高,我的近况不好,所以只要敢迈出腿,就是在向上走!

02

最温暖的

就是凌晨4点,黑暗中的一点光

如果你也曾自我怀疑,给孩子的还不够好,可以看看这一集。

被人贩子拐卖的孩子,被父母抛弃的孩子,这是一群连最寻常的家庭都没有,真正0起点的孩子,努力成才的故事。

创造这个故事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中学体育老师,来自辽宁。

1995年,月工资只有193元的他,因为班上有学生辍学,他心疼孩子,就把孩子带回自己的单身宿舍,想着“无非是多副碗筷的事儿”。

没想到,后来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父母弃养——有离异的、有经济条件差到无法抚养托付给他的,甚至还有直接扔下孩子跑了的。

26年来,老师收养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孩子,一共养了120个。

他记得每个孩子的名字,最大的孩子只和他差6岁,他也能对着照片说出他们现在的工作。这些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孩子,被他像珍珠一样一颗颗收藏了起来。

在他的养育下,120多个孩子中,有60个顺利进入大学,16个被送进专业运动员队伍(其国际级运动健将4人)、13人走入军营……

在人生的第二扇门后,他们是特种兵、警察、银行行长、自媒体红人、创业公司老板,这些对于任何正常家庭出身的孩子来说,也都算挺好的职业。

你应该会和我一样好奇,他的教育方式有什么特别的?

第一:他告诉孩子,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至少还可以拿身体去搏未来。

他是体育老师,比别人更深刻地觉得:体育很公平,只要能吃苦,就能获得回报。

他没有太多金钱,靠多方捐助让自己的“梦想之家”活了下来,这些孩子也没有好学校可以选,所以他给孩子“选”的路就是练成体育特长生,通过高考。

练的办法是,女孩绑在车尾,男孩绑在车前,每天凌晨四点开始跑。

他坐在车里,一会盯着前面,一会看看后面,喊着口令,教他们调整速度,掌控呼吸和节奏,就这样每天16公里,雷打不动。

东北的冬天,零下20几度,这太苦了吧,怎么会没有孩子放弃?我猜,被抛弃的痛楚,应该比任何一种劳其筋骨痛苦得多吧。

这些孩子被抛弃的时候有4岁的,但更多的是10几岁了,老师带着他们训练,一边补足缺失的亲情,一面拼命想消除孩子对亲生父母的恨。

有个11岁的男孩小金子,5岁的时候,爸爸意外脑出血残疾了,妈妈不堪重负,把他扔在马路走了,小金子走了四个多小时的路,天黑才到爷爷奶奶家,屁股上留下了永久性冻伤。

他总是嘴上说着不想、恨妈妈,一边眼泪却啪嗒啪嗒地落下。也许痛苦总让人变成“哲学家”,小小年纪的他,总能随口一说,就说出一些让人心疼又很有哲理的话:

“老爸”收养了他之后,每一次在寒冷天气长跑完都不忘用吹风机吹他那被冻伤的屁股。

这个举动,和他安慰小金子时说的话一样抚慰人心:

“恨是双刃剑,恨你妈妈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心里很难受?咱得长大,对吧?”

这是他的第二种教育方式:用爱去浇灭恨。

这个故事,也让同样作为家长的我大受启发。

这些年,不少妈妈曾留言说,自己不懂教孩子,更多妈妈说,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实在很普通,给不了孩子最好的。

看了这个故事,我体会到的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专门研究教育的,我们也不必都学会多高深的育儿大道理。

就像这个教练,他就是用爱灌输,用精神养育,也一手培养出了出色的孩子。

有爱,会爱,我们就已经最好的爸爸妈妈了。

03

难过完了呢

这是一部很好哭的纪录片。

有人不喜欢,觉得太沉重了,看着让人难过,现实生活已经很让人疲倦了,为什么还要去看更难过的事。

因为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一边难过一边努力。

普通又充满力量。

《人生第二次》还有很多集,很多这样的故事(现在在央视网可以免费看),在这个夜晚我很庆幸,遇到了这部片子。

日子肯定不是靠看几个纪录片就能过好的,那能靠什么呢?

靠这部片子展示给我们的这种态度:你只管努力,心无杂念地为自己想要的努力,一切都会慢慢变得更好的。

努力了,就会更好,依然是我现在坚信的一件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