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庆油田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引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一平方米工作台上挖出“小金山”(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 通讯员 蒲亚明 张晓彤
“在井口这一平方米左右的工作面上,能出多少项创新成果?答案是现存成果超过50项。其中,有12项是工作室自主研发并在应用中的……” 最近几天,一条短视频引爆朋友圈,视频中长庆油田第六采油厂员工景忠峰站在采油树井口处自豪地讲述着创新故事。
长庆油田是中国第一大油气田,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景忠峰是长庆油田首批命名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之一,25年来,他坚守在大山荒峁间,深耕采油井口工艺技术,先后获得国家专利4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超过10项,各类成果奖100多项。
“国家大力支持产业工人创新创造,让我们一线员工拥有了建功立业的新动力,我们更要发扬石油工人为祖国献石油的光荣传统,创新实干。”景忠峰说,多年来,他深挖现场问题根源,面对管线喷油现象,研发了2秒解决问题的“管线快速堵头”,针对油品取样喷溅研发了密闭式、零损耗、零污染的便携式小工具,针对资源回收难题,研发了“套管气回收新工艺”,使油气资源颗粒归仓……
“保守估算一下,这些成果的直接效益应该有1.4亿元。我在这一平方米的工作台上,‘挖’出了一座‘小金山’。”景忠峰谈起自己的创新成绩,满脸自豪。 从一名普通员工到长庆油田家喻户晓的“草根发明家”,景忠峰成长经历绝非偶然,这不仅得益于自己的勤奋努力,更借助于长庆油田注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大环境。
多年来,长庆油田围绕“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引领广大员工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提升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大成果应用转化的力度,形成一系列员工队伍培育、创新管理、成果转化等机制,推动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助推了企业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和改革创新有序推进,为长庆油田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内容,储备了新动力,谱写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新篇章。
截至目前,长庆油田建成2个大型实训基地、3个公司级培训学校、58个厂处级培训中心、300余个基层培训站、450余个班组练兵台5级不同功能、不同类型、不同作用的培训阵地,每年培训、轮训、集训员工达5.4万人次,占员工总数近80%,建设了一支以55名两级技能专家、77名首席技师为领军,以2198名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以2.25万名高级工以上为主体的高素质技能员工队伍。
为了进一步加速一线员工技能成才,长庆油田历经10余年探索,通过完善创新机制、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队伍、拓展创新空间、弘扬创新文化,形成了“七个一”创新活动机制,出台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培育了2个国家级、12个省部级、23个公司级、47个厂处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探索出“五三四”工作室自主管理模式,形成工作室辐射、创新骨干带动、一线员工参与的创新格局。
为提升创新工作参与度,长庆油田工会已举办5届五小成果展,累计征集员工创新成果2000余个,推动了375项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一线,成为“外塑形象、内提质量”的工会品牌。员工创新成果其良好的助产优势,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和重视,把员工创新纳入长庆油田“科技进步奖”评审体系,每年以100万元重奖员工创新成果,在产业工人中催生了梁东平、杨义兴、侯宁、魏诚、杨玲等一大批创新先锋,他们也站在了科技人才的授奖行列。
多年来,长庆油田为产业工人构筑建功平台、拓宽提升渠道、畅通转化通道、优化福利待遇,形成了机制保障、待遇倾斜、舆论引领的员工成长成才多角度促进模式。如今,懂技术、会创新、善管理的一线产业大军,已成为长庆油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接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