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原标题:年轻人互联网上买“情绪”可以对抗精神内耗吗?

年轻人借此与自己的精神内耗作斗争,这或许是一些人尝试“自救”的一种方式。只要把握好尺度,不过分依赖,那么就不妨静静观察,这一“疗愈经济”还能发展出什么新形态来

“情感树洞”“好运喷雾”“骂醒恋爱脑”“虚拟蚊子”“爱因斯坦的脑子”……现在,不少年轻人热衷于在网上购买情绪类产品,而只要花费几分钱、几块钱就能购买的情绪产品也越来越多,甚至还成了年轻人“搞副业”的新门路。

所谓情绪产品,是指围绕人的情绪安抚、舒缓、调节、管理等功能而开发的产品。一般来说,互联网情绪产品少有实体物,大多以数字化产品或沟通交流服务的形式出现。例如,加入“虚拟自习室”,付费购买“学习监督”服务,就能获得学习的“陪伴感”和“氛围感”,还能让学习监督员帮助在线监督,提高学习动力。再比如,情绪崩溃时,在网上购买一份聊天服务,向陌生人倾诉一下,吐槽几句,负面情绪仿佛就释放了出去,一转眼又能精神十足地投入学习和工作。

互联网时代,我们对实体产品上网早已司空见惯,但对情绪商品的上网似乎还有点陌生。实际上,人在哪里,与人相关的一切就会在哪里。近几年,元宇宙的概念很火,人们热烈地讨论如何用数字技术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对应的虚拟世界。即使元宇宙尚未实现,但人的情绪上网、情绪问题上网却已经是现实。

这一代年轻人是“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思维早已镌刻到了他们的基因中。相对于在线下寻求帮助,他们更习惯于在线上解决问题。“六彩好运护体,喷一喷烦恼全消除”“树洞倾听者,聊天陪吐槽”“幸运+1”“智商+1”……或许有人难以理解这些虚头巴脑的服务有什么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的需要,并且渐渐形成了“疗愈经济”的独特产业。有心理学专家认为,这些虚拟商品能为一些年轻人提供陪伴、缓解焦虑、提供积极的心理暗示。

美国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曾提出“情绪劳动”(也被译为“情感劳动”)的概念。她认为,在一些服务行业中,员工被要求以自己的情感来影响顾客。这虽然是对社会整体的观察,但也说明了情绪对于人的重要性,以及情绪产品的由来已久。人类的情绪需要安抚,心灵需要疗愈,这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实实在在的需求。假如情绪产品能帮助到年轻人,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它的价值。

当然,情绪产品虽好,但也不能包治百病。归根结底,它也只是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而已。比如,线上的学习监督员固然能督促自己学习,但学习终究还得靠自己,他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比如,“好运喷雾”或许能带来短暂的好心情,可是真正的好运,得靠个人努力去创造。

总而言之,互联网情绪产品日益丰富,这算是现实世界在网络世界的自然延伸。年轻人借此与自己的精神内耗作斗争,这或许是一些人尝试“自救”的一种方式。只要把握好尺度,不过分依赖,那么就不妨静静观察,这一“疗愈经济”还能发展出什么新形态来。(土土绒)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