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时隔20年首次修订,力图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引题)
(资料图)
让全民健身“指挥棒”更有效发挥作用(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兵
近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部署下,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正式发布《国民体质测定标准(2023年修订)》(以下简称“新标准”)。这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首次修订《国民体质测定标准》。
国民体质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是为衡量人体体质状况制定的一套评测标准,旨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业内人士认为,新标准汇聚了国内外体质与健康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新时代国民体质与健康状况和体质测评工作实际,将为国民科学健身提供精准评价标准,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及数据支撑。
新在何处
从整体来看,虽然此次公布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2023年修订)》依然沿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三大部分指标体系,但在不同人群中纳入的二级指标有所不同,在覆盖人群、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大幅修订。
据悉,从覆盖人群的角度,新标准为适应我国老龄化进程,将老年人群年龄由69岁上延至79岁,新增70-79岁人群的体质测定标准。
在评价指标方面,此次新标准增加和改良了部分测试项目的评定标准以及部分测试指标。如幼儿灵敏协调能力、使用体重指数(BMI)反映人体肥胖程度等。修订后的各人群体质评价,将更适应现阶段国民的健康需求。
此外,新标准在评价方法上有了显著改变。将原来的单项指标5分制评价调整为100分制,使评分更容易为大众理解;且由原来的各单项指标得分简单相加为综合体质得分的方式,调整为根据不同指标的系数计算综合体质得分。
“这种非等权方式评分更能区分不同指标在综合评价个体体质状况中的作用,从而反映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体质特点,使体质评价更全面、系统、客观,在促进国民健康中发挥更为精准和积极的引领作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与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强表示。
缘何修订
冯强表示,2003年公布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距今已有20年时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体质发生了较大变化。“旧有标准并不能客观反映我国国民体质的总体变化特征,不能更好地为促进人民体质健康和政策制定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因此,有必要对标准进行修改。”
在首都体育学院体能训练教研室主任史衍看来,为了更加全面、科学地判定国民体质,修订标准势在必行。“体重指数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整体健康状态,可能一个人体重较轻,但由于缺乏运动,体脂率仍然较高。新标准在身体形态15%的权重中,体重指数仅占5%,而体脂率占10%。”史衍举例表示。
另一方面,一些业内人士也坦言,旧标准在实施中面临一些问题,也是此番修订的重要原因。
据介绍,按照2003年的标准,2000年至2020年,前5次国家国民体质监测达到测定标准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比例均在87.1%以上。“在实践中,历次国民体质监测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比例过高,既与人民群众的健康状态现实、社会的预期不匹配,又不利于相关职能部门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冯强认为。
新“指挥棒”
制定《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了解掌握国民体质状况的科学依据,也是国民了解自身体质水平,激励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指导群众科学健身的有效方法。据悉,新标准正式发布后,将作为评估国民体质变化规律和相关政策制定的依据。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张一民认为,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事实上发挥着全民健身“指挥棒”的作用。“新标准明确后,按照新标准得到的国民体质测定数据,就能够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全民健身工作重点在哪里;对大众来说,也能够更加全面了解自身体质状况,清楚今后改善体质和健身的方向。”
冯强表示,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升级,不仅是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动全民健身,发挥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水平功效的具体体现。
“当前,这一工作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常态化工作抓手,运用科学方法将国民体质作为国家资源加以管理和利用,可以更好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