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造谣炒作“洪洞县里无好人”?污名化是对医疗队伍的不公
连日来,医药领域反腐行动备受瞩目,但除了官方发布信息,舆论场上还涌动着大量借反腐之名混淆视听、煽动情绪、挑动对立的声音。
【资料图】
“某医院介入导管室主任收受贿赂高达12亿元”“著名乳腺外科专家被抓,家里共查出1.5亿”“某某专家的妻子是医药代表”……五花八门的“爆料”听上去有鼻子有眼,却往往不多久便被证实纯属造谣。
正风反腐是民心所向。就近期官方披露的案例来看,医药领域确有害群之马,一些人可谓胆大妄为,影响恶劣,砍掉贪腐黑手,对净化行业生态至关紧要。但在加强监督执纪执法的当口,某些自媒体、营销号却以为嗅到了流量密码,趁机信口雌黄、危言耸听以吸睛,你敢编1个亿,他就敢扯10个亿,接二连三的假消息在社交平台掀起“病毒式传播”,给相关工作带来严重干扰,“纪委不得不一边查贪一边辟谣”。
与此同时,谣言炒作大搅浑水,产生了严重的舆论“晕轮效应”,不乏有网友留言“以后再也不相信医生了”“这么查下去,医院里就没人了”,种种对整个群体的污名化、标签化,对广大勤勤恳恳辛苦工作的医护工作者造成不小伤害。
医疗医药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最需要讲良心讲底线的行业。白大褂要脏了,最终受损的是广大患者,亦是医护群体。利益交换、“大吃回扣”,是对公共医疗资源的变相蚕食,也会在无形中抬高患者的看病成本。而从行业内部看,当少数人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必然意味着大多数人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一些人大搞贪腐,那些守本分、有能力的医生则要承受利益和名誉双重受损的不公。最近,其实有不少医护人员主动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医疗乱象,曝光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情。可见,某些贪得无厌的蛀虫,是公众之敌,也是行业公敌。刻意鼓噪渲染“洪洞县里无好人”,不仅不负责任,更是居心叵测。
少数贪腐者罔顾医者仁心,私欲膨胀、气焰嚣张,这是事实。但绝大多数的医护工作者遵规守纪、兢兢业业,这也是事实。截至2021年末,我国卫生人员总量达1398.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428.7万人。是万千一线医护人员,守护着人民健康,构成了我国医疗系统稳定运行的最大基本盘。
《柳叶刀》曾发布一份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在1990-2016年间医疗可及性和质量的变迁情况,中国是其中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份成绩单背后,有多少个手术室里的不眠之夜,有多少次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我们都不会忘记,在疫情严峻的艰难时刻,是医护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在人们与病毒之间筑起屏障,一页页字里行间充满悲壮的请战书,一张张被口罩压得变形的脸庞,每每想起都令人无比动容。“请永远记得,他们为我们拼过命!”这么多年的守护与付出,关键时刻的担当与奉献,绝不是少数人能随便抹杀的。
医药领域反腐,不应也不会只是一场风暴,而是我们长期推进的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斩断多年来依附在医疗行业上的灰色利益链条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和研究药品设备采购、医疗保险监管、公立医院补偿、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激励等一揽子问题,要捋顺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障碍,重视基层普通医护人员的辛苦和委屈,让技术与收入成正比,让付出与获得成正比。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中国每1万人对应的医生数量是23.9人,这一数据在美国是35.6人,在德国是45.2人。与发达国家相较,我国医生的工作量显然更大,一线医护人员“连轴转”是常态。而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医生的薪酬,除了由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投入外,绝大部分仍由医生提供医疗服务的费用构成,基本分配制度虽是“多劳多得”,但整体而言仍然不高,医术的价值还未完全得到正视。那么,在大幅降低药品耗材价格的同时,调整诊疗和手术等真正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和能力的医院服务项目价格,让阳光收入体体面面,让好医生有奔头、有职业尊崇感,守护的是医者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初心,也是在压缩邪门歪道的生存空间。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别人叫我大夫,因为大夫就是单纯的治病救人。”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优化公平公正的医疗环境,塑造尊医重卫的社会风尚,受益的将是每一个人。(郑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