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原标题:期待“喘息服务”为“老有善养”提供更多借鉴
“为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既帮助老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也能够让家人从沉重压力中解放出来。”2022年以来,浙江省宁波市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的现实痛点,初步建成“专业评估、机构照护、社区服务、照护培训、保险支持”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8月21日《宁波日报》)
毋庸讳言,老龄社会到来的大背景下,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已是一个不争事实,而其中随着失能失智老年人越来越多,如何更好地照护这些老年群体无疑又是养老问题中的现实痛点。据《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全国7%的家庭都有需要长期护理的失能失智老人。为破解此难题,各地不断展开了各种有益探索,如“亲情互换式养老”“嵌入式养老”等等。但总体而言,绝大部分老人还是由配偶、子女或亲戚照料,还有一些老人选择长期住院,某种程度既造成专业医疗资源紧张,也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失能、失智老人群体面临着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困境,其生存状态并不令人乐观。
在此情境下,宁波市购买政府出面购买相关养老服务的方式,由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等机构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短期托养服务,让专业机构阶段性替代照料,让那些家里有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成员喘口气、缓缓劲,这样的“喘息服务”可谓颇具现实针对性的人文关怀举措。一来,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供专业照护服务,提升失能、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二来,也体现出政府部门对老龄化问题的关注视角和基层治理智慧,彰显了社会责任担当。说到底,这样的“喘息服务”如同提供了养老“中转站”,本质上是公共福利兜底保障的“做加法”。
当然,这种养老服务尝试值得肯定,但可能遇到的问题也需要重视,关键就是需要多方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对此,宁波市探索实施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保险公司等合作共治模式,此举值得多方借鉴。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基础信息数据采集。该市2022年首次开展对全市167.5万名老年人自理能力筛查评估,完成13.1万名疑似失能老年人专业评估,同时依托“甬易养”智慧养老平台建立起失能老年人基础数据。二是完善硬件设施建设。该市相关机构从“增数量、提质量、优结构”三向发力,扎实推进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认知障碍专区床位和家庭养老照护床位“三张床”建设。凡此种种,可以预见,一旦此种模式推广开来,势必能让不少家庭切实受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曾多次强调,各级各地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多措并举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就此而言,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生态如何,不仅是城市温度的一面镜子,更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而“喘息服务”作为一种养老服务的制度创新和兜底性公共服务的拓殖,其类似于家政,但又不同于家政的灵活短期的照料方式,可谓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要求的有力举措,又是契合千万个家庭养老需求的务实之举。
言而总之,“喘息服务”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进一步拓展的方面还有很多,正如相关负责人所言,对于“喘息服务”的内容,未来在全市各区落地时还要进一步细化明确。但无论如何,给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更多关爱与呵护应是我们的基本遵循,期待“喘息服务”能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也希望更多地方能在推动“老有善养”方面有更多扎实有效的自选动作。(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