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好莱坞硬汉,大家想起的第一个人一定是他——

史泰龙。


【资料图】

驰骋好莱坞近五十年。

编剧、导演、演员,样样都是行业顶级。

可惜,如今已经70多岁的他,似乎越发力不从心。

《第一滴血5》提名金酸梅奖最差影片。

反超英题材大作《撒玛利亚》也以豆瓣5.2分告终。

被诟病是国际巨星的「摆烂之作」。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没想到,76岁的史泰龙转战电视剧。

一改靠肌肉打天下的画风,化身智勇双全的黑帮老炮儿,两集赢得满堂彩。

豆瓣开分9.1,IMDb8.4,可以说是非常能打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部史泰龙的转型之作——

《塔尔萨之王》

Tulsa King

这部《塔尔萨之王》阵容了得。

除了主演史泰龙,编剧团队同样让影迷惊喜。

泰勒·谢里丹,现代西部片之父,《边境杀手》《猎凶风河谷》以及神剧《黄石》都是出自他之手。

特伦斯·温特,从《大西洋帝国》到《华尔街之狼》,同样部部经典。

那么,这俩神编剧+史泰龙,能碰撞出何种火花呢?

德怀特,江湖景仰的黑帮传奇。

他义重情深,为了帮老大顶罪,入狱25年。

出狱之后,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

老大早已退位,插着氧气管才能说话。

主事权也转交到儿子手中。

秉着「生意第一位」的原则,帮派拒绝给德怀特想要的补偿。

而是以「扩张帮派版图」为由,将德怀特分配到偏僻的塔尔萨。

面对德怀特的愤怒,老大儿子说出真相——

这里早就没有他的位置了。

25年来,德怀特对当年的案件守口如瓶。

即使妻子因此和他离婚,女儿对他满心怨恨,拒绝和他联系,他也没有背叛。

然而,他今天才发现,自己用大半个人生,换来的不过是忘恩负义。

这德怀特哪儿能忍?

一拳打在叫嚣着的三头目脸上。

这口恶气出了,但德怀特也没有别的法子。

只能带着自己的全部身家,前往塔尔萨。

塔尔萨,地处偏僻。

虽说石油产业发达,但犯罪率同样低得可怜。

去这么一个治安良好的地方发展黑帮事业?

开玩笑。

更何况,几张钞票,一块表,一股樟脑味儿的西服,还有象征黑帮老大和他情谊的尾戒。

靠这些,能干什么?

老当益壮不服输的德怀特,打算从零开始发家致业

第一步,招兵买马。

刚到这里,德怀特就遇上一个黑人小哥。

三言两语间,就掌握了他的信息。

职业司机,不算正经工作。

口无遮拦,觉得黑道很酷。

两人一拍即合,黑人小哥就成了德怀特的私人司机。

只有司机当然不够。

德怀特注意到一家开在高速路边的「药店」。

这家药店,卖的是大麻——

暴利行业,不错的商机。

德怀特单枪匹马闯进药店,直接用拳头说话。

我替你搞定黑白两道。

而你,每周要给我两成营业额。

没错,就是「保护费」。

用德怀特的话来说,店主负责赚钱,他帮店主守住钱。

很不讲道理。

奈何店主扛不住德怀特的拳头,虽然不情愿,但也只能应下来。

就这样,德怀特成功「收买」了两个同伴。

第二步,扩大产业。

「药店」行业,黑帮出身的德怀特自然不会陌生。

既然成了合伙人,他必然要帮「药店」赚钱。

首先,规避原料风险。

「药店」原料来源是北边山中,40亩种植田。

私人种植商,有猫腻。

与此同时,德怀特得知店长没有预判来源风险后,当即计划帮店长洗钱。

尽快把钱投入市场,避免被联邦调查局抽查。

其次,控制成本。

怎么能赚更多的钱,

面对咄咄逼人的供应商,德怀特丝毫不虚。

淡定地吃着饼干,反客为主。

开口直接戳中供应商痛处——

大麻农场还有更深的秘密,他的生意远不止这些。

一旦被曝光,供应商很可能涉嫌违法。

不出所料,供应商只能让步认怂,被他压低拿货价。

第三步,提高声望。

德怀特搬进塔尔萨最顶级的酒店。

至于名头,就是「实业家」。

然后直奔罪犯的聚集地,酒吧。

75岁的德怀特宝刀未老,不仅和酒吧老板聊得热火朝天。

更是被数位美女邀约。

照这样下去,想必过不了多久,德怀特就会成为塔尔萨传说了。

杀回纽约也指日可待。

就像第一集最后德怀特说的话——

放弃我、排斥我,让我远离朋友、家人,和所有我爱的人吗?

我会活下去的。

75岁重出江湖,一路开挂。

谁会说不爽?

被监禁25年,再行走江湖会不适应吗?

这是很多影视剧会探讨的问题。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

老人出狱后,看不到希望,无法独自生活。

社会的间离感,让他选择结束生命。

再比如,日本电影《美好的世界》。

出狱的男主面对歧视的痛苦和无望,差点儿决定自暴自弃。

然而,《塔尔萨之王》没有这样做。

面对截然不同的世界,德怀特确实感到不适应。

出租车退出市场,只能用手机叫网约车。

邮寄只能用visa和万事达,不收现金。

办信用卡屡遭拒绝。

更别说咖啡店不提供玻璃杯、迪厅早已消失…这种细枝末节的小事。

他愤怒地质问,这世界到底怎么了?

这一刻,德怀特失控了,情绪爆发。

但他清楚,自己无法阻止世界的改变。

再怎么不满,也必须适应这个新世界。

但,我照旧用我的方式解决问题。

被车行拒绝卖车,拳头教你做事。

不满路考时间,塞点现金瞬间摆平。

其实,德怀特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单——

暴力和金钱。

金钱刺激欲念,暴力唤醒怯懦,看似没有规矩,实际上最遵守规则。

世界变了,但人性没有变,处事的逻辑没有变。

他比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人类的劣根性在何处。

无论什么时代,这点都适用。

此前有研究指出,刑满释放出狱的囚犯通常是自杀的高危群体。

出狱犯人自杀风险高于常人8倍。

出狱两周内自杀的风险最高。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社会上并没有对他们提供充足的帮助,也几乎无人关注他们的自杀行为。

由于监狱内生活和社会生活间的巨大差异,他们常常无法得到家人和社会的支持。

因为他们曾是罪人。

但大家同样忘记了,他们已经受到应有的惩罚。

剧中,德怀特女儿直接拒绝和父亲沟通。

德怀特未尝不会失意。

但他只能站在不会被人听到的角落,承认自己无法面对女儿。

他何尝不痛苦,但他却选择振作起来。

无疑,这种从人性入手,制造剧作逻辑上的反差,才加深了这部剧的爽感。

这和编剧谢里丹本人也有很大关系。

谢里丹一向擅长刻画新与旧的对比。

《黄石》里,老达顿誓死保卫达顿庄园,是和现代化的对抗。

《塔尔萨之王》中,被囚禁25年的德怀特亦是要去直面变化的世界。

无论在蒙大拿州,亦或是宾夕法尼亚州。

故事都一样,无非是换了主角而已。

新旧对比之下,影响事态发展的,终究是人性。

爽吗?

当然爽。

但这并不仅仅是主角开挂的爽。

《塔尔萨之王》是一部「史泰龙定制爽剧」

从剧中就能找到答案。

第一场戏,德怀特在监狱中一段自白——

「记得我17岁那年,我父亲问我,长大后想做什么,问我要不要跟他一样做名理发师」

父亲是意大利移民,从事理发师工作。

这就是史泰龙本人。

史泰龙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出生时,因为医生操作失误,导致面部神经受伤。

左侧眼睑、嘴唇下垂,说话口齿不清。

听起来怎么都不像做演员的料。

偏偏史泰龙有个戏剧梦想,前往迈阿密大学学习表演。

遗憾的是,即使学习认真,史泰龙最终还是以三个学分之差被拒之门外。

史泰龙并未就此放弃,只身来到纽约追逐演员梦想。

一次次试镜失败,似乎都在告诉他,放弃吧,你不适合。

演员路走不通,那就从编剧做起!

然后就有了众所周知的那件事——

受到拳击比赛的影响,史泰龙用3天时间写出《洛奇》的剧本。

尽管很多人看好剧本,却都无法接受史泰龙当主演的要求。

但这次,史泰龙终于受到命运的垂帘,有制片人决定满足他的梦想。

《洛奇》在1976年上映后,以2.25亿美元的票房夺下当年美国票房冠军。

甚至获得第4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奖项。

一鸣惊人的史泰龙并未停下脚步,两部续集同样取得好成绩。

随后,《第一滴血》系列也在票房上再创辉煌。

然而,随后史泰龙的作品却再也无法复刻昔日盛况。

甚至连史泰龙本人都被诟病「只能演好洛奇和兰博」

而后,随着电影特效技术的迅速发展,史泰龙的老派动作戏看上去似乎过时了。

史泰龙迅速打脸此番论调。

当即集结阿诺德·施瓦辛格、杰森·斯坦森、李连杰等一众老派动作明星,开启了《敢死队》时代。

解救人质、暴力搏杀、激情飙车。

将男性荷尔蒙布满屏幕,刺激着观众肾上腺素。

很爽,很成功。

《塔尔萨之王》的主角德怀特亦是如此。

服刑期间,德怀特读书写诗。

只为保证自己精神世界的充实。

这也是他在出狱后,能坦然处理困难的原因。

正常人如果遭遇背叛,恐怕当场就要闹个你死我活了。

但对德怀特而言,被「流放」没什么大不了,无非是把人生重启一遍罢了。

只要拳头还有力量,就没有打不下的天下。

敏锐观察,敢打敢拼,75岁的年龄又算得了什么!

其实,德怀特在监狱中的自白还有后半句——

「我想当个威风八面的黑帮匪徒,回想起来,我会扪心自问,我当年的选择值不值当搭上我这25年。答案是否定的,我当然不想。但过去就都过去了,不必再想,我选择了这样的人生。」

只要做出选择,干就完了。

无论是史泰龙还是德怀特。

人们总是习惯性看到他们身上「大男主」的一面。

但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在坚持自己的目标。

就算失败。

只要意志足够坚定,就继续冲吧。

做到的话,怎么可能会不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