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至县马召镇金盆村的窑头坡,这里300多亩的山头上绿意盎然。(首席记者 王健 摄)
春光旖旎,又到造林绿化时,今年3月12日是我国第45个植树节。绿色是自然的底色,也是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们接受并享受自然恩惠的同时,也应通过植树造林,厚“植”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
(资料图)
大地催生新绿 造林恰逢其时
“栽树,最大的受益人就是咱们自己,等栽的这些树长大成林后,村里的这个山头就不再是荒山了,而是一片青山……”在周至县广济镇曹家滩村的植绿现场,十多名村民爬上100多米的陡坡,正挽着袖子,拿着铁锹,个个干劲十足。为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大家小心地剥掉树苗的塑料膜,然后用手轻轻捏一捏,以保证树苗根部的土球不散;树苗栽上后用手按压,压实后再覆盖上草皮……对于栽树的每道工序,村民们都认真负责。
“去年这里实施了秦岭北麓恢复植被工程,种植了2万余株侧柏幼苗,养护一年后,幼苗已经长大长高了不少,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为了让村庄更美,山坡更绿,按照‘一年建设期,三年管护期’的绿化工程规定,今年又补植了一部分侧柏,希望这里的绿化品质能够不断提高。”在植绿现场,施工队负责人张建峰说。
和曹家滩村一样,如今,西安多处村庄在周围宜林荒地实施复绿增绿,不少已见成效。在周至县马召镇金盆村的窑头坡记者看到,这里300多亩的山头上,油松、侧柏、白皮松等树种交错,绿意盎然。
数据显示,我市共有林地面积76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3%。全市森林覆盖率48.03%,在北方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十四五”期间,我市计划完成人工造林1.66万亩,主要在秦岭北麓等重点区域开展植被生态修复,坚持存量增量并重、数量质量统一,因地制宜增加森林直接增汇和间接减排作用,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作贡献。
推进重点工程 挺起生态“脊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了“五路”两侧增绿美化工程、村庄绿化美化项目和秦岭北麓恢复植被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国土绿化成绩斐然。三年累计完成了6条铁路、7条高速公路、30条通景路的绿化,折合绿化面积2.1万亩。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导向,累计完成400个行政村的绿化提升,栽植各类苗木376.64万株,折合绿化面积0.79万亩,初步形成了“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新格局。值得关注的是,秦岭区域内的宜林荒山荒地实施人工造林,营造针阔混交防护林,三年累计完成工程造林1.83万亩,主要栽植侧柏、油松、白皮松等树种300.87万株。通过这一系列生态修复举措的实施,提高了秦岭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植树造林处副处长李文军说,今年我市国土绿化的重点是加强在建绿化工程1.83万亩的后期管护,开展封山禁牧工作,巩固国土绿化成果;持续推进农村绿化美化,引导村民开展庭院、荒地、村旁绿化,建设村庄小微公园、公共绿地和“口袋广场”,采取留白增绿、见缝插绿等方式,不断增加绿量;积极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全年完成1200万株工作量;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严禁天然大树进城,实施古树名木保护复壮,确保古树名木健壮生长;同时,积极申报“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加强森林经营,推行以增强碳汇能力为主的森林经营模式,挖掘森林碳汇价值,拓展我市生态产品价值。
线上线下融合 全民履“植”尽责
近年来,我市林业主管部门也倡导广大市民群众积极行动、广泛参与,将义务植树与单位、校园、庭院、乡村及身边增绿活动深度融合,见缝插绿、见空植绿、拆墙透绿,通过养花种草、绿化宣传、浇水施肥、整枝修剪、古树名木保护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变一季植树为四季尽责,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多样化、全年化、全民化。
据悉,今年西安市绿委办继续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推进实施“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采取义务植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式,破解群众爱绿捐助难、单位护林难、植树找地难等问题。市绿委办还策划了一批“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线下活动,广大市民群众可登录“全民义务植树网”官网进行网络报名,积极参加线下实体植树活动。希望市民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到“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中来。(首席记者 龚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