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上古时代夏朝的遗民,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如今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都有可能是匈奴人的后裔。
在中国古代史中,匈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这个这个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阴山一带的民族,伴随着中原文明而生,也伴随着中原文明发展而发展,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农耕文明的汉民族挥之不去的梦魇。
根据部分史料记载,匈奴是夏朝的遗民,先祖是夏桀之子淳维,在此之后,匈奴逐渐的发展壮大,成为足以威胁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
(相关资料图)
自秦朝开始,匈奴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无论是秦始皇修筑长城,还是派蒙恬北击匈奴,以及到了汉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大败匈奴,这类的典故,数不胜数,也从侧面证明了,当时匈奴在历史舞台上的活跃。
而到了南北朝之后,这个不断刷存在感的游牧民族就逐渐的消失,乃至于到后来再无声息,时至今日,没有一个民族被称作匈奴。
那么,匈奴人究竟去了哪里?难道真的消失了吗?实际上,匈奴这个民族确实消失了,但匈奴人却仍然存在,如今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说不定就有匈奴人的血脉,甚至在西方一些国家,同样有匈奴人的后裔。
在部分史料中,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是夏桀之子淳维的后裔,商朝建立后,淳维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例奴,这就是匈奴的前身。
包括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以及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都是匈奴曾经的名字,而一直到战国时期,这些异族才被中原王朝统一称作为匈奴。
“匈奴”这个词语本意是“驱逐到远方”,之所以会被驱逐,主要是因为这些善于骑马的游牧民族,在周朝时,就不断地侵扰中原。
自西周开始,当时匈奴的前身犬戎部落,不断威胁中原,而周朝在出了个败家玩意儿周幽王后,犬戎趁着“烽火戏诸侯”,攻占镐京,最终迫使周平王不得不东迁,匈奴由此开始发展壮大。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游牧民族的善于骑射的优势,让列国很是头疼,不得已之下,包括秦国、赵国和燕国,分别在与匈奴边境交汇处,修筑城墙,作为防御工事,这就是秦长城的雏形。
在这期间,赵武灵王学习匈奴文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不仅国力大增,还赶走了不断侵扰赵国的林胡、楼烦,迫使他们向北迁徙,融入了崛起的匈奴中,战国末期的大将李牧,就与这个新势力打过多次交道。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为防止匈奴南下,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修筑万里长城,但随着秦朝的灭亡,匈奴人再次崛起,尤其是出了一个不世出的首领冒顿单于后,匈奴成为了当时一个强大的北方政权。
汉朝初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匈奴不断渗入中原,威胁着刘邦的统治。而在韩王信投降匈奴后,汉匈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就此打响。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匈奴,但由于轻敌,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人包围了七天七夜,幸亏谋士陈平使计,才得以逃脱,随后,汉朝开始了与匈奴的“和亲”之路。
包括在之后的汉文、景等几个帝王时期,对待匈奴,均以和亲政策来保障汉民族的休养生息,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将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霍去病击匈奴至狼居背山(今蒙古国境内),卫青东路扫平奴王庭,匈奴至此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实力与汉朝为敌。
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呼韩邪单于在公元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而另一支匈奴部落,则在郅支单于的带领下,退至中亚,占据了康居国,同时将汉朝和西域的通商之路封闭。
公元前36年,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西域都护甘延寿、大将陈汤远率军征康居,此战以郅支单于兵败身死而结束,战后他的头颅被当做战利品送到汉朝,著名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就是陈汤远在当时写给汉宣帝的。
到了东汉初年,漠北的匈奴部落再次发生内乱,呼韩邪单于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后世称之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而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北匈奴在随后与汉朝的作战中,遭到汉朝和南匈奴的夹击,大败于阿尔泰山,因此不得不再次西迁。
匈奴自周朝时发展壮大,在中原王朝更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参与和演变,尤其是在汉朝时期,匈奴部落的强大,使他们对汉朝前后影响了上百年,但在不断地打击之下,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两个部落,南匈奴留在了中原,不断地融合,而北匈奴则一路向西,并逐渐登上了欧洲的历史舞台。
南匈奴的融合
南匈奴在归汉之后,一直居住在河套地区一代,但在公元195年,也就是三国时期,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当时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就被掳掠去奴,直到南匈奴再次归顺曹操后,蔡文姬才被送回。
曹操对于匈奴,继续执行分化政策,把匈奴分成五个部,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而到了西晋时期,在八王之乱后,原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五部的大都督刘渊,自称是蜀后主刘禅后裔,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史称“北汉”。
另一支地位低下的匈奴羯人,出了一个石勒,建立了后赵,但在公元前351年,后赵被冉闵灭国。
匈奴与月氏人的混血后代,被称作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势力最大,后凉便是由其家族中的沮渠蒙逊所建立。
还有就是匈奴人与鲜卑人的后代,称作铁弗人,铁弗人在河套地区曾建立夏国,史称胡夏。
最后一支就是靠近高丽的宇文氏部落,他们也有匈奴的血脉,宇文氏建立北周,但又被杨坚所篡,直至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中原。
至此,南匈奴彻底从历史舞台上退出,不再以一个独立的民族出现,而是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消融于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族,并且大部分改为汉姓,如刘、贺等,时至今日,据说有一些目前还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等地。
北匈奴的西迁
西迁的北匈奴,脚步最终踏上了欧洲的土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北匈奴都悄无声息,而他们在欧洲的第一次被熟知,就伴随着当时称为阿兰的突厥人国度灭亡。
公元350年,阿兰国与这些远道而来的匈奴人爆发正面战争,虽然阿兰国倾全国之力迎战,但最终还是败在这些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骑兵之下,阿兰国就此灭国,而匈奴人也在此逗留了数年。
数年后,在首领巴兰比尔的带领下,匈奴人向日耳曼人所建立的东哥特王国发动进攻,在匈奴人和阿兰人的联合下,东哥特国也被灭国,国王在投降后被杀,公主则被匈奴人掳走。
消灭掉东哥特王国后,匈奴人的目光转向了西哥特王国,曾经学习和吸收中原文化的北匈奴人,利用学来的计策,采取佯攻和偷渡的谋略,在德聂斯特河大败西哥特人,迫使大量西哥特人逃入罗马帝国的境内。
短暂休整后,匈奴人向西罗马帝国发动进攻,并在公元378年,于阿德里雅堡大败罗马皇帝瓦伦斯,造成罗马帝国陷入内战和混乱当中,匈奴人趁势攻占牙利平原,西罗马帝国也在混乱中走向衰落。
而东罗马帝国。由于匈奴人的不断侵扰,不得不在公元431年,与匈奴人签订合约,答应向其纳贡,但和平相处了短短四年后,匈奴的首领阿提拉将纳贡的数目提高数倍,诱使东罗马帝国发动战争,在公元443年,匈奴攻到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东罗马全军覆没,不得已签定了城下之盟。
阿提拉时代,是北匈奴踏上欧洲后最辉煌的时代,当时的匈奴,统治区域东起自成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广袤的土地上,有着大大小小的附属国,他们奉阿提拉为共主,向其称臣纳贡,匈奴人通过能征善战,在距离东土遥远的西方,建立了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
有道是盛极而衰,在公元451年后,阿提拉治下的匈奴人开始频繁地尝到了败绩,先是罗马教皇利奥一世在意大利击败匈奴军队,接着罗马将军阿提组斯在査隆丕尼大決战中,正面击败阿提拉,使匈奴人控制欧洲的脚步得以暂停。
公元453年,阿提拉迎娶日耳曼公主,不知道是由于兴奋过度还是背的什么原因,大婚次日被发现死在床上,死因是动脉破裂,而失去阿提拉这个强有力的领导人后,匈奴内部很快发生内乱,大小派系征战不休,与此同时,欧洲的各个国家也联合起来对匈奴帝国进行围剿,最终,匈奴帝国灭亡,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
小结:
匈奴,这个伴随着中原文明发展而发展的游牧民族,曾经在中原王朝的朝代更迭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自周朝起,就有他们的身影,一直到汉朝,被打得元气大伤后,才逐渐消停,逐渐的分裂成两股势力,一股南下被汉文明同化,另一股则西迁欧洲,虽说也在欧洲的历史上强盛一时,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被消灭,被同化的命运,时至今日,已经没有匈奴这个民族,但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人身上,说不定还有匈奴人的血脉在流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