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最早见于《左传》,说的是齐桓公尊王攘夷,会盟诸侯,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发号施令的诸侯。


(资料图)

而曹操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挟天子”者,东汉末年,李傕郭汜祸乱长安,汉献帝刘协东逃洛阳,时任兖州牧的曹操在荀彧的劝告下派兵迎接,刘协就此成了曹操手中的傀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此后,曹操利用汉献帝的诏令,不仅获得了大量士族的支持,从东吴、袁绍等地征辟了大量人才,还以加封任命为饵获得了自己想要一些其他利益,比如曹丕以加封孙权为吴王的条件,换取了对他篡汉称帝的不干涉。

可以说,曹操“挟天子”获得了极大地政治优势。

那么,曹操的敌对方,比如刘备为什么不用“清君侧”的名义来对抗曹操呢?

首先,“清君侧”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勉强的政治口号,历史上“清君侧”这个提法,最早出现在《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

表面上看,起事之人讨伐的原因,是朝廷中出了奸臣,跟皇帝是无关的,但实际上天下人都知道,你反对的就是朝廷,反对的就是皇帝。

历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侧,都是以诛杀奸臣为名,行的却是弑君篡位的勾当。比如,七国之乱时,吴王刘濞以诛杀晁错为名,实际反的是汉景帝的“削藩政策”,待到汉景帝杀了晁错,也未见得刘濞息兵。

此后,历代皇帝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以铸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什么诛奸臣,实际你诛的就是我,反的就是朝廷。所以后来的皇帝再未犯过此等错误,反而对要诛杀的“奸臣”更加信任。

安禄山起兵时打得也是“清君侧”的名义,讨伐奸臣杨国忠,但明眼人都知道,他要的是李隆基的皇位,李隆基就算惶惶而逃,也没有忘记和自己一条战线的杨国忠。若非马嵬兵变,李隆基是不会杀杨国忠的。

元末的孛罗帖木儿也是一例,就因为与皇太子(元顺帝是傀儡,实际掌权的是皇太子)不和,便打着“清君侧”、诛王保保的名义攻入大都,后皇太子得王保保之助领军进攻京师,孛罗贴木儿战败,被元顺帝遣人刺杀,当了憋屈的“卸磨之驴”。

朱棣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削藩实在活不下去了,被逼反,但侄子朱允炆占着大义名分,所以也只能以“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

如果起事的理由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策的话,“清君侧”绝对属于下策的范畴,是反对者逼不得已,实在找不到好的理由,无奈所打出的政治口号。

退一步讲,如果朝廷中真出了奸贼,你也真是为国除奸,但试想一下,这个奸贼可是皇帝重用的,你不是变相在说皇帝本人用人不明,变相在骂皇帝就是个昏君吗?哪一个皇帝会容许你如此放肆?他会相信你真是为国除奸,一心为公吗?如果这个奸贼不是权臣,你反的还是朝廷。

再说汉献帝这个事,他让曹操做丞相,是自己能做主的吗?他对曹操有罢免权吗?汉献帝是傀儡乃天下尽知之事,何必再打着清君侧的名义,给汉献帝蒙上一个昏君之名呢?

如果刘备真打出这杆旗,在政治资源上非但不能加分,反而减分,他这么做是非常不划算的。

另外,但凡你打出这个旗号,就挑明了与朝廷对着干,目标也非常明确,不除奸贼誓不罢休。前半生没有立锥之地的刘备愿意成为曹操的头号敌人吗?

刘备的对手是曹操不假,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清楚,“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诸葛亮明确告诉刘备,不要与曹操对着干,并制定好了战略目标,要猥琐发育,联吴抗曹,三分天下。

刘备是不愿意成为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的,更不愿意与他不死不休,可见他“兴复汉室”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你看,这个旗号就比“清君侧”好很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