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大量存在“僵尸车”,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侵占公共资源,加剧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安全隐患,比如破旧车辆降解物对环境造成影响,或者影响消防、救护车辆通行等

●“僵尸车”定义不明,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很难联系到所有权人或管理权人,与车主沟通困难等问题,导致实践中对这类车的治理存在一定难度

●专家建议完善立法,从立法层面解决“僵尸车”的认定问题,包括认定依据、程序、主体(主管单位)等;同时完善车辆报废制度,强化车主责任;还要发挥物业及社区的“近接”作用,做好车辆日常管理工作,环环相扣治理“僵尸车”

过去半年多时间里,在上下班必经道路的一个公交站台附近,北京市民刘茹诗每天都会看到一辆红色小轿车。这辆车的车身上布满了灰尘,锈迹斑驳。

“这类车仿佛是一座城市的另类垃圾,既长期占用公共资源,又影响市容,为什么就没有人管呢?”刘茹诗很不理解。

这种长期停放在某个位置,车主难寻、无人问津的车辆,有一个形象的称呼——“僵尸车”。《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随机走访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通州区等地10多个街道路面及小区发现,“僵尸车”屡见不鲜,这些车辆普遍脏乱不堪,车窗玻璃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看上去完全无法使用。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执法人员和专家指出,“僵尸车”定义不明以及与车主沟通困难等问题,导致实践中对这类车的治理存在一定难度。未来需要完善立法,让“僵尸车”的现实治理有法可依,通过交警、城管、社区等多方联动,依法治理;此外还应加强车辆登记及报废环节的管理工作,强化车主责任,防止报废车辆成为“僵尸车”。

“僵尸车”屡见不鲜

挤占车位影响市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