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有空在家刷了几集正在热映的《大秦赋》,感觉这两年虽然雷剧不断,但在网友的一片骂声中,还是有不少导演积极地在历史现实和艺术表现中寻找平衡点。第一集赵国追杀吕不韦和公子异人的骑兵与秦国步兵百人队相遇时,导演相对完美地展现了古代骑兵战术和秦军方阵,唯一的遗憾是马镫出现太早了。
人类驯服野马最初仅是为了拉车,在战场上也是以战车的一部分出现。公元前十世纪,西亚的亚述人发明了马鞍和缰绳,才解决了骑手坐在马背上能够高速奔驰的难题,骑兵也因此产生。通过中亚波斯等国的中转,公元前4世纪,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也出现了骑兵,从此“来如飞鸟,去如绝弦”的草原骑兵成了中原王朝最大的困扰。
(相关资料图)
春秋时期,地处西陲的秦国由于长期与北方游牧民族对抗,成了最早建立骑兵部队的国家,但是最大规模、成建制建立骑兵部队的国家却是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中原王朝吸收北方游牧文化、进行军事变革的典型事件。
胡服骑射之前,赵国国力弱小,被魏、秦、齐多次打败,赵武灵王曾感叹道:“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疆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
赵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建立骑兵后,短短十几年时间中,灭中山、南抑魏齐·、北逐三胡,开疆千里,成为秦国统一天下中大的敌人,迫使秦国宣太后不得不把北方义渠国的戎人兵马招入麾下。
可即便是助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骑兵仍无法作为独立的战斗单位存在。因为马镫还没有发明出来,骑兵在马上的首要任务如何安稳地坐着,避免跌落马下,根本无法挥戈进行短兵厮杀。
除了双腿要时刻夹紧马背,容易产生疲惫外,受限于马鞍制型,骑兵的视线被马头遮挡严重,不利于辨别方向,种种因素都决定了骑兵只能是辅助兵种。
虽然无法单独作战,但中国人用兵讲究“出奇制胜”,利用骑兵的灵活机动的特点,设法包抄敌军后路、扰乱后方、断绝粮道等都有奇效。长平之战中,秦军主帅白起“奇兵两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就是利用骑兵出奇制胜的经典战例。
继赵国胡服骑射后,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又将骑兵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秦始皇陵已出土的兵马俑来看,秦军用骑兵辅助车兵组成“轻车锐骑”,隐藏在先头部队后面,既可以随主力部队冲锋陷阵,又能绕道迂回,担任奇袭任务,已经初步具备了后世骑兵的作用。
战国时骑兵的主要兵器为弓弩,但在没有马镫和马鞍的情况下,马上张弓控弦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不管是迂回奇袭,还是随车兵突破,骑兵都是骑马机动到目的地,或下马步战,或用弩箭进行远距离射杀,本质上还是步兵。
《大秦赋》第一集中,赵国骑兵没有直接冲向秦国的步兵阵是符合事实的,但先用弓骑兵射乱对方阵型,再用骑兵冲击溃散步兵却是马镫出现后,经过长期实战摸索出来的标准战法,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不过电视剧毕竟是艺术创作,不是纪录片,让导演如实的拍摄赵国骑兵下马步战也是绝大部分观众所无法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