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月间的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草原,处处水草丰美,野花灿若繁星,牛羊星星点点,散落其间,一片悠闲……扎鲁特草原是科尔沁草原唯一仅存的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始草原,具有典型的疏林草原和山地草原特征,被誉为“中国最美山地草原”。


(资料图片)

这里同样有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草原文化的根脉:比如有着130万亩草牧场的格日朝鲁苏木夏营地是通辽唯一一处延续千年走“敖特尔”(即“转场”)民俗的地区,还有草原上悠扬感人的乌力格尔,有着“留黑”大面积阳刻等手法的扎鲁特版画……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在扎鲁特旗举行期间,澎湃新闻走进草原深处,直面当地悠久的草原非遗,体会草原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盛夏时节,扎鲁特旗草原那慕汗秘境山谷盛开的野花 澎湃新闻 图

扎鲁特旗草原 那慕汗秘境山谷 澎湃新闻 图

黄昏时分的内蒙古扎鲁特旗哲里木梦境草原,如梦如幻,悠远辽阔,20多岁的乌力格尔非遗传承人朝鲁门在一处蒙古包前演奏起乌力格尔,吸引了附近的牧民前来观看,甚至,牧羊犬也在草原上蹲下了身子倾听。

扎鲁特旗乌力格尔旗级非遗传承人朝鲁门在草原展演 澎湃新闻 图

据朝鲁门介绍,他在十多岁时便喜欢上乌力格尔,对于蒙古族群众来说,乌力格尔不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与手段,而且也是他们学习知识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这些年,扎鲁特旗对于传统非遗一直采取扶持政策,不少非遗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扎鲁特旗还建有专门的乌力格尔博物馆,收藏有大量非遗文物藏品5000多件(套)外,除举办展览外,博物馆还组织大量公共教育活动,组织“非遗进校园”“文物进社区”等。

扎鲁特旗草原上的乌力格尔展演 澎湃新闻 图

乌力格尔是蒙古族特有的曲艺说书形式,因采用蒙古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按照有无乐器伴奏和伴奏乐器的不同,将无伴奏说唱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将使用潮尔伴奏说唱称为“潮仁乌力格尔”,将使用四胡伴奏说唱称为“胡仁乌力格尔”;说唱胡仁乌力格尔的艺人叫做“胡尔齐”。乌力格尔的语言丰富、流畅、幽默感人,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语调起伏较大,说唱艺人情感流露明显,扣人心弦,是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口头传唱艺术。2006年,乌力格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像乌力格尔这样的非遗其实是扎鲁特旗这些年充分保护与弘扬传统非遗的一个缩影。

扎鲁特版画 《天堂》 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

以扎鲁特版画来说,这里有专门的扎鲁特版画院,版画院设有画师工作室,并常年举办展览,扎鲁特旗也被誉为“中国版画之乡”。扎鲁特版画的特点是运用“留黑”大面积阳刻等手法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版画内容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场景,内容写实、风格质朴、线条粗犷、色彩鲜艳、地域特色浓郁,从中能够领略到辽阔的草原风景、多彩的民族风情,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2009年“扎鲁特版画”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扎鲁特版画 踏歌行 斯琴达来(海纪)

“草原是扎鲁特旗的名片,民族文化是我们的魂。这些年扎鲁特旗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快车道,央企二级与三级公司进入扎旗的有七家,经济上去了,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就不断增加,我们在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中也增加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其中包括不少非遗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旗委书记邵彦军对澎湃新闻说。

据介绍,扎鲁特旗这些年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为加强对南宝力皋吐遗址的保护、展示和研究,2015年,扎鲁特旗在建设南宝史前考古遗址公园的基础上,投入2800万元建设了面积3700平方米的博物馆。南宝力皋吐博物馆的对外开馆,不仅形成了输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成为当地一块亮丽的旅游名片。

扎鲁特旗旗委书记邵彦军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现场

扎鲁特旗旗委书记邵彦军说:“扎鲁特旗这些年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旗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自治区级项目8项、市级项目17项、旗级项目26项,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自治区级传承人17人、市级传承人20人、旗级传承人26人。我们围绕‘建设文化强旗、打造文化高地’的奋斗目标,不断拯救和挖掘民族文化瑰宝,全力打造乌力格尔、版画、刺绣等文化品牌,持续打响扎鲁特文化的知名度,在职业学校也在推广非遗教育。非遗文化的发展,增强了扎鲁特旗的文化软实力,也真正促进了经济的和谐发展。”

扎鲁特旗草原

事实上,也正因为扎鲁特旗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成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才落户在扎鲁特旗。论坛开幕当天,扎鲁特旗非遗馆也同步拉开帷幕。该馆分为九大板块,汇集了当地诸多非遗项目,包括乌力格尔、科尔沁服饰、扎鲁特版画、中医药(蒙医正骨疗法、蒙医乌拉灸术、蒙药传统炮制技艺等)、走敖特尔习俗、乐器制作技艺(马头琴、四胡、潮尔琴制作技艺等)、科尔沁皮雕画、非遗美食(奶制品、牛肉干、蒙古果条等)以及提取扎旗非遗元素进行再创作的非遗文创。

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非遗文创产品 澎湃新闻 图

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非遗文创产品 澎湃新闻 图

开幕当天,非遗项目传承人也来到现场进行展示、宣传,并与嘉宾和观众进行交流互动。

扎鲁特版画

六十多岁的照那木拉是扎鲁特旗版画院的画师,在画院,他有一间专门的创作工作室,这些天,他正忙着创作一幅大型草原版画。

扎鲁特旗版画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照那木拉创作现场 澎湃新闻 图

照那木拉对澎湃新闻说,他年轻时喜欢绘画,放牧之余,曾拜著名版画家照日格图为师,专攻版画,其处女作是《套马杆》。照那木拉的版画创作继承了扎鲁特版画的传统技法,在古朴中写实,在写实中赋予了作品的灵动和飘逸,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的反映了扎鲁特的草原风光和牧民生活。

大美草原 照那木拉 2020年

打马印 照日格图

扎鲁特旗版画院院长张立新介绍,扎鲁特版画起源于1950年代初,扎鲁特旗的莫日根是哲里木地区从事版画创作的第一人,他的版画作品在此期就发表于《内蒙古画报》和《内蒙古日报》上,所以说莫日根既是扎鲁特版画的奠基人,也是哲里木版画的开拓者。扎鲁特版画成熟于70年代末期,1980年10月,成立了内蒙古第一个跨旗县的“民族版画研究会”(后更名为“扎鲁特民族版画研究会”)。1982年和1987年扎鲁特版画两次进京办展,受到了全国美术界的关注与支持。

扎鲁特版画作品

目前旗内仍活跃着很多版画家,他们有工人、农牧民、干部、商人、教师、学生等,在版画院创作的画家有海纪、照那木拉、王志友、金山、门德、齐同月、安阿力古娜、张秀花、哈斯高娃、赵志、田睿智、陈晓燕、舍其力格尔、巴雅斯古楞、其木格、哈布尔。

风驰电掣 照那木拉 2020年

金星铎 天堂秀色 1990年

走敖特尔习俗

在扎鲁特旗巴镇草原上,年届不惑的牧民巴图抱着刚刚一岁的儿子告诉澎湃新闻,他在巴镇有500多亩牧场,放养着130多头牛,而在另外一个地方,还有两千多亩牧场,再过一个月,他将走“敖特尔”,拆下蒙古包,带着牛羊,赶到另一个牧场。

扎鲁特旗牧民巴图抱着刚满一岁的孩子 澎湃新闻 图

“敖特尔”为蒙古语,意为“走场”或“转场”,是草原游牧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在传统的游牧生活中,牧民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走场”是让草原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的一个重要措施。虽说在现代化的冲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天人合一的游牧生活几乎已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传说,但在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牧民们依然保留着这一传统的走敖特尔习俗。

扎鲁特旗牧民巴图的蒙古包 澎湃新闻 图

扎鲁特旗牧民巴图的蒙古包 澎湃新闻 图

扎鲁特旗牧民巴图的牧场 澎湃新闻 图

这种转场放牧的模式,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态平衡,使得草牧场得到休养生息,符合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理念。2022年,扎鲁特走敖特尔习俗被列入市级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鞍制作工艺

今年四十多岁的布和额尔敦出生于扎鲁特旗巴镇的传统匠人之家,他有着一个好嗓子,更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马鞍制作传统艺人。

马鞍制作传统艺人布和额尔敦 澎湃新闻 图

“据我父亲说,我爷爷是个手工匠人和四胡演奏家。按照传男不传女习惯,父亲将爷爷的传统手艺传给了我和我哥哥。记得我在初中读书时我父亲就领我哥加工传统的蒙古包,马鞍以及铁木活。学校放假后我也是经常怀着好奇心帮忙。当我高中毕业那年父亲因病过世,迫于生活压力我中断学业,虽然开始了传承和发扬祖传手艺,但因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蒙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游牧文化受到冲击,作为蒙古族游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马鞍技艺也逐渐衰微而不得不停产。直到2005年起我又一次重操旧业,开始每年手工加工传统蒙古马鞍10多套,修复旧马鞍20多套,给周边的牧民和民族用品爱好者提供了方便。”布和额尔敦对澎湃新闻说。

扎鲁特旗非遗传承人布和额尔敦制作的马鞍 澎湃新闻 图

据介绍,鞍马艺术是蒙古族马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蒙古语叫“额么额了”,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器具,其在形制,选材和制作工艺上彰显了蒙古族的特有传统。“我们的祖先制作马鞍和装饰马鞍的历史十分悠久。因此,我在制造中非常注重马鞍合体,做到主人骑着舒适,坐骑也感到舒服。多年的经验中发现仅仅依靠传统手工加工不仅成本高,达不到规模发展,批量生产和细加工的目的。因此,必须与先进设备使用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物美价廉。可惜的是,随着摩托车与汽车的普及,现在骑马放牧的越来越少了,定做马鞍的也相应少了许多。”布和额尔敦说。

科尔沁服饰

科尔沁服饰 澎湃新闻 图

科尔沁服饰展区包括科尔沁服饰和扎鲁特刺绣两个部分。科尔沁服饰是蒙古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性别、年龄、季节和场合的不同,款式和色彩略有区别,总体上依旧沿袭着蒙古袍的基本形制以及佩戴帽子和饰物的着装习惯。科尔沁服装包括皮帽、毡帽、绸缎头巾、白茬皮袍、羊皮袍、吊面皮袍、棉袍等20余种类,服饰品有彩色飘带棉耳套、彩色飘带皮耳套、发髻式珊瑚头饰、绣花烟荷包、戒指、手镯等。2007年,科尔沁服饰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扎鲁特刺绣 澎湃新闻 图

扎鲁特刺绣 澎湃新闻 图

扎鲁特刺绣以彩色丝线、棉线、驼绒线、牛筋等绣线为主,通过签、绷、缭、缀、盘、雕、刺、贴、博等技法在绸、布、羊毛毡、牛皮等上面绣出各种美丽图案,刺绣过程中讲究构图均匀、整齐、连贯、协调,常用于日常生活用品上,起到装饰作用。2008年,扎鲁特刺绣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器制作技艺

蒙古族代表性传统乐器展示现场 澎湃新闻 图

蒙古族代表性传统乐器展示现场 澎湃新闻 图

乐器制作技艺展区中展示了马头琴、四胡、潮尔琴等多种蒙古族代表性传统乐器的制作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四胡音乐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胡制作技艺于2018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尔琴制作技艺于2015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科尔沁皮雕画

科尔沁皮雕画是一项将绘画、雕刻等技术结合起来的古老技艺,既有线条美,又有立体感,具有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逼真、色彩对比强烈的特点。非遗艺人需将提前构思好的创意在手工鞣制的皮革上勾勒出来,经过走刀线、捶打、上色、缝线、封边等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幅作品。复杂高端的皮雕艺术作品还需进行雕镂、镶嵌,制作难度更大、艺术表现力更强。科尔沁皮雕画2022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