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4年,在霍光的策划下,长安未央宫迎来了一位新主人-皇曾孙刘病已,也即后来的汉宣帝刘询。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还不到18岁的刘病已,可以从此掌控这个偌大的汉帝国。

01 一年换三帝


【资料图】

公元前74年,即汉元平元年,本是汉昭帝刘弗陵在位的第十四年。

事实上,由于幼年继位,此时的刘弗陵还是个不到21岁的年轻人。

昭帝的父亲汉武帝刘彻,是个极其强势而明智的帝王,因此他当然不会将帝国完全交到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手中。

因此,武帝的遗诏中,为年幼的刘弗陵确定了一位监护人,他的姐姐鄂邑长公主;以及三位辅臣,录尚书事霍光为正、上官桀、金日(石单,音di)为副。

然而,这已经是过去式了。

老金辅政一年就死了,而上官桀联合鄂邑长公主、御史大夫桑弘扬,想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甚至换掉皇位上的刘弗陵。

在汉昭帝和霍光的联合操作下,上官桀等人死得死贬地贬,而霍光成为了皇帝身边唯一的辅臣。

此后的十多年里,汉帝国几乎朝着君主立宪的方式在运行着,霍光和汉昭帝,几乎就是帝国天平的两级。

然而,当年四月,刘弗陵意外身死,汉帝国的天平,瞬间失衡。

霍光再次走到了前台。

上一次他接受汉武帝的任命,辅佐幼帝刘弗陵;而这一次,他为帝国物色了一位新皇帝-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

谁也没有想到,刘贺在位的时间,仅仅只有27天。

根据史书记载,刘贺被废是因为在这27天里,他便做了1127件荒淫的事情。

这是一个明显的谎言,真正触及到敏感神经的是,在短短的27天里,刘贺将原昌邑王府的多位官员提拔为朝堂新贵,试图建立新的帝国权力构架。

于是,霍光奏请他的外孙女,已故昭帝皇后上官氏,废掉了羽翼未丰的新皇帝刘贺。不久,在张贺、丙吉等人的建议下,霍光决定拥立皇曾孙刘病已为新帝。

而刘病已,已经是这一年里,未央宫出现的第三位皇帝。

02 为何是刘病已?

对于年轻的刘病已来说,自己能登上皇位完全是个意外。

虽然顶着皇曾孙的名头,但早在其祖父戾太子刘据兵败被杀的那一刻起,便几乎再没有人相信,这个艰难活下来的年轻人,会再次出现在皇宫里。

作为第三位被大臣拥立的西汉皇帝,刘病已比起前两任来说,更加的孤独。

汉文帝刘恒是高祖刘邦亲子,血统纯正;而周勃等人虽然已经掌控了长安,但由于刘氏诸王的强大势力,几乎没有人敢于明目张胆地做出对刘恒不利的举动。

前任刘贺虽然也是被霍光所拥立,但好歹刘贺还是有安乐、龚遂、王吉等一班潜邸旧人。

而这些,刘病已统统没有。

他的身份是皇曾孙,血统很疏远;在即位的前一天,他才由平民跃升为阳武侯;而刘姓诸王早在武帝时就已经被推恩令磨平,现在已经无力拱卫这位长安天子了。

换句话说,除了这个皇位,刘病已几乎什么也没有,而霍光却早已掌控了这个帝国十多年。

对于这一点,刘病已自己非常清楚,老谋深算的霍光同样清楚。

甚至可以说,这才是霍光选择拥立刘病已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样他才可以放心地继续掌控着这个帝国。

公元前74年,农历七月庚申日,刘病已入未央宫,拜皇太后,拜阳武侯。不久,即皇帝位,改名刘询,是为汉宣帝。

当皇位上的刘病已俯视着这个朝堂的时候,霍光身居大将军、录尚书事之位,另一位辅臣是他的亲信,右将军张安世;丞相杨敞垂垂老矣,且没有什么发言权。

皇宫外面,霍光之子霍禹、从孙(霍去病之孙)霍云担任中郎将,统领宫廷宿卫;霍云之弟霍山为奉车都尉、诗中,统领胡越之兵;霍光的两个女婿分任东西两宫卫尉;其他诸弟、诸婿也分别担任大夫、骑都尉、给事中等军政要职。

史书记载,霍光“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皇位上的刘病已看着霍光,如芒在背,他终于明白他的前任刘贺为何被废了。

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朝堂势力集团,毫无根基的刘病已唯一的选择就是-忍。

公元前73年,本始元年春,刘询宣布对霍光、张安世等霍氏集团的主要成员,以及有拥立之功的丙吉等人进行大规模的加封。

只要霍光让自己继续做皇帝,那么一切都好说。

03 霍光的企图

作为一个顶级政治家,霍光并不单单只是一个权臣。

他承袭其兄霍去病的军功而入仕,却在武帝晚年成功登上托孤的高位;

他杀了武帝指派的其他辅臣,独揽朝政,却得到了昭帝一如既往的信任;

他辅佐四帝,拥立两帝,废一帝,权倾朝野20余年,却赢得了生前生后名。

权倾朝野的权臣不在少数,但精明如张居正,死后数月即遭清算;废立皇帝的也不在少数,却要么是野心家谋求篡位立国,要么被盖上叛臣之名再难翻身

但霍光都没有,他既没有登上皇位的野心,也没有被死后清算,生前得到汉昭帝毕生信任、汉宣帝敬畏有加,死后多年还得到汉宣帝的怀念,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

甚至于霍氏后来被灭族,但霍光本人在诛杀上官桀、废立刘贺等事件中的作为,史书上却几乎没有留下丝毫劣迹。

这足以说明,霍光是一个多么复杂而精明的政治家。

因此,汉宣帝刘询,虽然毫无根基,但场面上,霍光不但没有像其他权臣一样,任意欺凌这个18岁的少年,反而表现得十分的谦逊和恭谨。

公元前73年,宣帝本始元年,霍光上书请求还政,但刘询却不敢同意。

此后数年,刘询虽然内心不安,但君臣之间表面上十分和谐。刘询安于垂拱而治,而霍光也几乎没有逾越臣子本分的举动。

04 高手博弈

前任激进夺权遭到霍光废黜,自己毫无根基只能隐忍不发。但这并不意味着,刘询安于牵线木偶的身份。

为了向霍光表明这一点,初即位的刘询做了以下几点努力。

首先,霍光将女儿霍成君嫁给刘询,但刘询却强立了自己的结发之妻许平君为皇后,拒绝了大臣们请立霍成君的要求,并封岳父许广汉爵位。

有人以为汉宣帝在位时过于亲近外戚,但实事求是,当时满朝都是霍光党羽,许氏外戚几乎是刘询唯一的依靠,此举也并不为过。

其次,刘询下诏为汉武帝立庙号,为自己的祖父刘据立谥号。

为武帝立庙,强调武帝功德;为祖刘据立谥号,强调的自己的血统。此举不言而喻,从血统上强调自己即位的合法性,而不仅仅是靠着霍光的拥立而成为皇帝。

第三,刘询一面封赏霍氏集团,一面提拔张安世、张贺家族,丙吉等人。

右将军张安世虽然是霍光心腹,但其兄张贺曾是太子宾客,与刘据交好,因此后来对幼年刘病已照顾非常;丙吉也是幼年照顾刘病已的关键人物。

提拔张氏家族和丙吉,一方面表现自己知恩图报,赢得臣民好感;又因张氏的特殊身份,不会引起霍光反感;同时也暗暗加强了自己的力量,可谓一举三得。

这些措施既不像刘贺般激进、容易引起霍光反感,同时也可以十分有效地加强自己的力量。刘询的政治成熟由此可见一斑。

但宦海沉浮的霍光手腕则更加老道。除了第三项没有什么阻力以外,其他分别遭到了霍氏家族的有效阻击。

许平君被立为后,但不到两年就被霍氏毒死,霍成君成功成为皇后;

给武帝立庙号可以,给刘据立谥号也可以,但刘据的谥号却被定为“戾”。谥法,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也就是说,霍光通过这一谥号,将以子反父的悖逆之举深深地烙在了刘据的身上,也就给刘询的血统留下了一个污点,作为日后的把柄。

至于许广汉封爵,霍光直接以许广汉受过宫刑为由拒绝了,宣帝再三要求,许广汉才得了个昌成君的封号。

自己用尽了十分功力,却被霍光轻轻驳回。这个结果,刘询肯定是不满意的。然而目前霍氏权势熏天,爱妻死得不明不白,刘询依旧只能隐忍不发。

不过好歹,刘询走出了坐稳皇位的第一步,从霍氏的朝堂上撕开了一个口子。

当然,距离霍氏这棵大树的倒塌,刘询彻底掌控这个帝国,还有很远的距离。

05 温水煮青蛙

刘询虽然年少,但复杂的经历让他有着同龄人没有的成熟。

虽然如芒在背,但刘询显然很有耐心,他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公元前68年,地节二年,霍光的生命终于走到了终点。

但刘询并没有因此冲昏了头脑,霍光苦心经营了20余年,并不是一朝身死,霍氏势力就能够土崩瓦解的,霍禹霍山等人仍旧手握重权。

于是,霍光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旧极尽殊荣。

霍光病笃,刘询多次亲临探视;霍光的葬礼,刘询和太皇太后亲临探视,追谥宣成侯;霍光死的第二天,提拔其子霍禹为右将军,随后又以霍光亲信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录尚书事。

汉武帝改革内朝以后,大将军、录尚书事基本上是朝堂上的一号人物,而右将军基本等于二号。霍光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的时候,张安世就长期担任右将军。

因此,刘询此举意在向霍氏表明,我依旧信任你们,下一个大将军就是你霍禹了。

但事实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霍氏已经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比如,张安世在被举荐担任大将军的时候,就向宣帝固辞不任。

刚刚提到,张氏与宣帝的关系非同一般,并不仅仅是霍光亲信而已,因此宣帝让他担任大司马、录尚书事而不是霍禹接任,也就别有一番意味了。

果然,在接下来的2年之内,刘询一面不断的提高霍氏的爵位和官职,却一面削夺他们的实权,将权柄收归己有。

地节二年,刘询封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地节三年,以霍云为冠阳侯。

但同时,地节二年,刘询废领尚书事的“副封”之权,群臣奏事直达皇帝;地节三年,又以地震的理由罢免了车骑将军、右将军手中的兵权;同时,刘询于地节三年立许皇后之子刘奭为太子,岳父许广汉为平恩侯,丙吉为太傅。

表面上看,霍氏地位仍旧尊崇,但实际上,车骑将军张安世、霍禹右将军的兵权被收;张安世、霍山的领尚书事没了副封之权,也形同虚设。

等到刘询立太子刘奭的时候,霍氏才有所警觉,然而,由于刘询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霍氏依旧荣宠,他们并未完全意识到宣帝的意图,依旧心存幻想。

骄横惯了,一时之间想要有所收敛是很难的。于是,霍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断的惹怒了朝中官员,朝野对霍氏已经怨声载道,当年霍氏毒杀许皇后的事也败露出来。

刘询明白,算总账的时候到了。

刘询一举收取了掌握兵权的霍氏诸婿范明友、任胜、邓广汉、赵平等人的印绶,或出为太守,或升任闲职,而将两宫卫尉、南北军兵权交给卫将军张安世,胡越骑兵和两宫屯兵则授予太子的外家许氏和宣帝外祖母史氏子弟。

为了麻痹霍氏,刘询依旧贯彻他温水煮青蛙的策略,一面把霍禹提拔为大司马,一面却不给他大司马的印绶和冠服。

至此,霍氏几乎已经被连根拔起,再无反抗的资本。

后知后觉的霍氏到了此时才完全醒悟,然而霍禹、霍山除了抱头痛哭以外,却无计可施。

地节四年,霍氏族灭。而刘询从一个毫无根基的皇帝,从此终于成长为这个帝国真正的主宰。

文/子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