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尾理论概述。长尾这一概念最初由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用来描述亚马孙等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实际上,“长尾”是幂率和帕累托分布特征的口语化表达。1897年帕累托通过大量调查发现,英国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财富分配在人口中的分配极不均衡。

编辑

搜图


(相关资料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他认为在任何一个组合中,最重要的约占20%,其余的80%是次要的,后来被约瑟夫.M.米兰等人概括为帕累托法则,后来进一步概括为帕累托分布。帕累托法则长期被市场视为圭臬。少数头部产品和市场备受关注,成为竞争的重要目标,而众多的长尾产品和市场往往无人问津。

但是安德森指出只要商品的存储和流动渠道足够大,展示场地足够宽广,当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成本急剧下降时,这些需求不旺和销量不佳的长尾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头部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长尾理论很好地诠释了当代互联网商业模式兴起的背后的理论逻辑,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理论,是知识经济下的一种全新的商业战略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二八定律”。

过去在“二八定律”的影响下,企业只关注重要的人和事,而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部门则是将二八定律用到极致的典型代表。银行家将少数的大企业和富人奉为贵宾,享受“VIP”待遇,有专人提供服务,因为这些企业和富人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而对于其他绝大多数的普通客户,银行只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其中很多服务由自助设备提供。但是根据长尾理论,银行应该重视长尾客户,开发长尾市场。这种极少成多,积沙成塔的方式所创造的市场规模可以积累足够大甚至超过头部市场份额。当前中国几大互联网金融巨头取得成绩恰好佐证长尾理论的可行性。

长尾理论是互联网时代商业环境变化的产物,长尾的实现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长尾产品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头部产品,整体份额能够和头部份额抗衡,获取产品和交易产品的成本处于超低水平。

(2)数字金融发挥长尾效应的策略。延长长尾。获取可持续的经济收益依然是数字金融发展的驱动力量,而大规模高频率的客户交易是获得持续收益的必备条件之一。吸引投资者并增加投资者的交易意愿,提高用户规模和交易频率是网络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

数字金融具有金融和互联网的双重属性,但是更强调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运用。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链接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创新数字金融应用场景,改善数字金融的服务质量,提高数字金融的用户体验,降低用户的搜寻和交易成本,有效管控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收益,吸引更多的金融消费者参与数字金融市场,对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延长服务对象长尾、扩大服务范围、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数字金融发展的重要策略。以蚂蚁金服为例,2013年6月上线的余额宝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即成为中国最大的货币基金。到2016年底,余额宝资产规模突破8000亿元,用户数量超过3亿,其中农村用户超过1亿。

余额宝不断向农村地区渗透,吸引大量游离在传统金融机构外围的用户将零散资金存入余额宝。余额宝取得成功后,各类宝宝类理财产品不断出现,但是时至今日,余额宝依然是各宝宝类理财产品的领头羊。

余额宝为广大长尾用户带来的资金增值的机会,规模庞大的长尾用户也成就了余额宝,使得今日之余额宝有如此的规模和影响力。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加厚长尾。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是金融机构获得长久、持续、稳健收益的基础,损害客户的利益无益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数字金融需要不断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加强投资者教育,有效提高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的接触和了解程度,开发受欢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同时数字金融平台间应加强合作,利用各自不同优势产生协同效应,实现互利共赢。只有为用持续创造价值,用户的参与交易、投资的意愿才会提高,参与深度才会增加,实现长尾用户整体向上移动,从而使得每个用户为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收益。

驱动头部向长尾转移。数字金融用户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大多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处于生命周期的发展期,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对理财投资、创业融资有更多的需求。

余额宝、零钱通等产品既具有似活期存款的支付功能,可以随时取用,又提供了与银行定期存款相当的收益,其创造的比传统银行更为灵活、收益更高、信息披露更全面的理财方式吸引了大量互联网用户将资金从传统金融机构转移到互联网理财市场,不断驱动头部用户向长尾转移,蚕食传统金融机构的客户基础。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网络经济理论是我们分析数字金融的重要理论借鉴。数字金融作为金融服务与数字技术的结合自然具有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网络经济具有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有助于我们深入分析数字金融农民增收效应的特点,网络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有助于理解数字金融行业诸多现象的内在原因,长尾效应则为数字金融普惠性提供了经济学理论解释。

金融供给曲线呈现“弯臂型”状态,数字金融通过网络平台聚合不同类型的交易者,扩张金融交易的可能性边界,提高了资金的匹配效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弯臂型”供给曲线的位置,弥补适量的供给缺口,减轻信贷配给的程度,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为促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解决小微企业、农村居民等“长尾”用户融资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作用机理。(1)数字金融降低了金融服务的使用成本,提高了农村居民有效金融需求水平发达的互联网使数字金融服务通过移动终端就可以办理,而且整个交易流程可以标准化,使用程序更简化,服务方式更便捷,能够降低农户使用金融服务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

互联网提供了丰富及时的财经资讯以及获取各种金融知识便捷渠道,农户不再需要到物理网点以了解掌握金融产品的作用、功能和使用条件,有效降低了学习使用金融服务的参与成本。不断迭代更新的APP界面使得数字金融服务更加亲民,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增强农村居民使用金融服务的意愿。

数字金融驱动的新兴线上商业模式吸引了大量农村居民参与在线商务活动,客观上促进新的金融需求的产生。这些将有助于缓解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有效需求不足和金融排斥问题。

同时,随着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也刺激了互联网支付、互联网信贷、投资理财、互联网保险等创新服务和产品的快速发展,成为了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补充,满足了农户对不同作用、不同功能、不同抵押担保条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需求。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农村地区不同群体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种类和需求程度并不一样,数字金融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创新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经济主体的多样化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进一步缓解了农村地区的信贷约束,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金融服务。

这意味着很多即便不符合传统金融体系抵押担保条件的农户,在数字金融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实现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保障和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有利于提高收入水平。

(2)数字金融降低金融服务提供成本,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降低农村居民融资约束低成本和高收益是金融机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金融的核心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价值交换,但是传统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农村金融排斥。

通过铺设物理网点及招聘业务人员拓展金融业务往往需要比较高的成本,这使高质量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很难触及到农村区域,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极为匮乏。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信贷机构为了降低经营成本,通常会倾向于将信贷资金发放给可以摊薄每单位金融服务成本的大中型企业,对于分散的小额金融服务,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由于收集用户相关信用信息比较困难,贷款的使用监督及催收管理也极为不易,这使得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农村居民提供信贷服务。

数字金融基于互联网虚拟空间开展各类金融业务,互联网的“泛在性”特征使得数字金融具备几乎零边际成本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各类交易主体期限匹配和风险分摊的市场交易成本,金融服务门槛大大降低。

结语

例如,随着移动终端、身份验证与人脸识别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资金支付、远程开户等业务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能大大节省建设金融物理营业网点、招募大量业务人员产生的巨额投资成本。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