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甘肃漳县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坚持把乡村工匠培育作为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动力源泉,着眼传统工艺摸排,将传统技艺与新技术、新思路、新业态相结合,让越来越多技艺精湛、创新实干的乡村工匠成为活跃在乡村一线的重要力量,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带动乡村发展产业,助力推进乡村振兴。

饱含乡土气息的土茶罐(申锋刚 摄)


(相关资料图)

土茶罐迎来新发展

“冬闲时节制作土茶罐,既让家里增添了一笔收入,也让我接过了祖辈流传下来的珍贵礼物,老手艺不能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包建业说,漳县金钟镇寨子川村的土茶罐,作为甘肃“大地湾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现实传承,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从十三、四岁跟着爷爷、父亲学手艺,如今41岁的他,已传承这一手艺近三十年。

“我就是喜欢做土茶罐!”每年进入冬季农闲时节,包建业就从兰州阿干镇运来干泥,经过研磨、揉制、作坯、晾晒、烧制和打磨等一道道工序,一个个饱含历史文化气息的土茶罐就新鲜出炉,大中小不等,售价也不一样,颇受当地市场欢迎,有的人买了自己喝茶,有的人买了送亲朋好友,还有的人把它作为艺术品收藏。特别是近几年,每年出售土茶罐超过1000个,为家庭创收超过1万元,这让包建业的信心越来越足。

曾云娃现场展示篆刻技艺(申锋刚 摄)

拄拐杖雕刻新人生

现年62岁的曾云娃,出生于殪虎桥镇,幼年时因病致使右下肢残疾,一生离不开拐杖。一个偶然的机会,曾云娃看到了雕刻,也看到了希望,他刻苦学习、潜心钻研,久而久之,他的雕刻在漳县开始小有名气,不论草体、篆体还是楷体,他都信手拈来。再后来,他在印章刻字时不必先做描涂,也能一气呵成。

为了进一步发展业务,经过多方筹资,曾云娃创办了“漳县春风工艺部”,在雕刻印章的同时又拓展了装潢、工艺品加工、裁玻璃、做挽幛等业务,资金积累也由最初的2000元发展到现在的20多万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新,礼貌待客,信誉至上,质量第一。”曾云娃有自己的经营之道,随着事业的发展,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如今,曾云娃正在筹划成立残疾人工艺品加工公司,力求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走上致富路。

全神贯注制作井圈的徐乔成(申锋刚 摄)

小井圈铺就新门路

三岔镇手艺人徐乔成,从事井圈制作已6年有余。制作井圈对大小、尺寸等都有严格要求,直径40厘米的井圈重量超过50公斤,看着小却是个重家伙,为弥补体格瘦弱的先天弱点,徐乔成怀着精益求精的执着,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近年来,徐乔成自己设计制作先进模具100余套,每年生产井圈4000多个,纯利润超过10万元。致富不忘乡亲们,在徐乔成的技术指导下,目前三岔镇许家门村已有制作井圈的农户4家,带动就业15人,年人均收入10000元以上。“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徐乔成一直在用行动践行自己的座右铭。

近年来,漳县坚持从生机勃发的传统产业、活力四射的新兴产业、就业增收的手工产业等方面着手,注重从集市摊点找、从庭院作坊找、从生产一线找,先后排摸出土茶罐制作工匠、传统柳编传承人、麦芽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乡村工匠9类102人。同时,该县深入挖掘扶持熟悉制作流程的乡土能工巧匠,通过落实帮扶政策、跟踪指导服务、加强实地培训、开展对接销售等方式,鼓励新手创业,拓宽销售渠道,引导发展庭院经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癿斌宏 申锋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