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陶若素


(资料图)

01

磨蹭,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

“要吃的给你买,要喝的给你买,怎么一写作业就这副德行”。

刷到一条短视频,一个妈妈气急败坏呵斥儿子,只因孩子写作业太磨蹭。

想不到的是,面对妈妈的指责,儿子小声说了句:你还不是这个德行。

被激怒的妈妈气愤回绝,儿子寸步不让,加重语气:你还不是这个德行!

突然间,很心疼妈妈。

我们心力憔悴地供养孩子,不是为了听他骂自己。

孩子连父母都不放在眼里,哪个父母能不伤心。

站在父母立场,我们因孩子的不敬而愤怒。

可从孩子角度考虑,他也是因我们的责备而有情绪。

父母和孩子在做同一件事!

北大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指出:传统教育观念中,孩子不能违抗父母意愿。他必须顺从,所以也只能隐形反抗。

这是孩子作为弱势方的必然选择。

从心理学上说,长期无法占据主动权的一方,会用消极、恶劣、隐藏的方式,攻击令他不满的人或事。

对孩子来说,父母越在意孩子快慢,孩子就越磨蹭。

其实,父母也应该心疼孩子,因为他在用自毁的方式,让我们看见他的委屈。

很多父母会疑惑,我们也没强势逼他,孩子为什么也磨蹭呢?

教育专家李跃儿老师曾说: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是需要浪费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由笨拙达到善巧。

想让孩子掌控自理能力,6岁以下的儿童,就是拿时间换熟练。

还有些孩子天生磨蹭性格,对任何督促置若罔闻。

父母能做的,要么让他长教训,要么帮他打提前量。

比如,孩子上学磨蹭,父母可以等你,但学校大门没义务等你。

你迟到造成的后果,就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又比如,明天打算去动物园,告诉孩子今天就开始准备。

父母不是冷漠地袖手旁观,而是引导他怎么处理磨蹭。

02

拉锯战不暂停,亲子关系陷入恶循环

孩子磨蹭,父母不当的沟通方式,对亲子关系多大影响?

我想分享个真人真事。

前几天,邻家母子又开战了。

8岁的儿子重重摔上门,一边擦眼泪,一边凶狠地说:我就不学,现在就下楼玩。

妈妈毫不示弱,摆摆手:你敢走就别回来。

见我出来问询,妈妈崩溃地抱怨,怎么养出这样的儿子。

“一天磨磨蹭蹭,刚放学没到家,我就得打电话一遍遍催写作业”

“以前骂几句,揍一巴掌,还能写几行”

“现在可好,说两句不服气,还敢瞪眼睛、摔东西”

“前几天还我骂,真是揍得轻了”

邻居妈妈的处境并不是个例。

太多的家庭,父母在职场掌控一切,在家却被孩子的磨蹭打败。

父母招数用尽,孩子没变好,反而越来越叛逆,甚至破罐子破摔。

这样的养育氛围,父母失望,孩子也很绝望。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磨蹭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处理不当,对亲子关系的危害,每个人深受其害。

孩子被贴上“磨蹭”的标签,父母容易放大磨蹭的后果,再强势地管教。

备受压迫的孩子,负面信息强化多了,容易产生错误认知:反正我也做不好,努力也没用。

这种消极的态度,就是在内耗自己的驱动力,他收获的价值感越少,性格则难自信。

但对父母来说呢,接受一个孩子与期待形象大相径庭,谁能心甘情愿不暴躁?

自己的教育成果没有好结果,这种否定感也在挫伤父母的自尊。

一对崩溃的父母,一个消极抵抗的孩子,双方都在对决中报复彼此,亲子关系就会逐渐白热化。

03

不想孩子反抗,父母停止恐慌

为什么父母很难容忍孩子的磨蹭?

咨询室内,一位妈妈大吐苦水:

“有了孩子后,自己的节奏全都乱了。

总在无形中,耗时耗力,自己规划乱套了,这种生活失控感太难受。”

咨询师听完,反问她:你的节奏被打乱,感觉很糟,但对孩子来说,他的节奏同样也被打乱了呀。

妈妈连连否认:可是他这么慢半拍,将来能成什么事?

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剧照

咨询师说:将来只是假设,但真正发生的是,催促孩子只是为了缓解你的焦灼。

控制孩子,让孩子提速的本质,不过是父母为了减少孩子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控制欲强的父母,总是担心一些小的失序,当他们努力控制,最终收获最大的失序,要么孩子的个人意志被杀死,要么叛逆成坏孩子。

不想让孩子继续反抗,父母要先停止恐慌,暂停控制。

容许孩子有自己的节奏,他才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身心健康地成长。

04

面对孩子的磨蹭,父母到底该做些什么?

大人的世界崇尚更高、更快、更强,但我们的生存法则未必是孩子的成长规则。

能意识到这一点,磨蹭就不是洪水猛兽,无法共存。

只不过我们与其纠结磨蹭,不如换个思路,试着做这3件事。

01

一起寻找“问题出在哪”

孩子的磨蹭都是表象,内核一定事出有因。

比如,孩子写语文作业就快,写数学就磨蹭,几道题做很久,一会发呆,一会喝水,一会扣橡皮。

一个人效能感低,就会有焦虑心理,孩子的磨蹭也是他对学习吃力的逃避。

再比如,我们总是在旁边催促:能不能快点、你太慢了、要么别去了!

这些不悦耳的声音,不能激发孩子的效率,反而容易激怒孩子的抵触心。

所以说,陪孩子分析磨蹭的原因,不仅能解决磨蹭,还能培养孩子自主反思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他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建议。

02

以身作则去影响,而不是提要求

很多父母做事雷厉风行,绝不容忍孩子磨磨蹭蹭。

但改变的发生,不是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而是通过以身作则的影响,让孩子内心有所触动。

童话大王郑渊洁每天四点半起床写作,因为一天中最重要的事要先做。

女儿从小就明白这个道理,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从来都是先写作业。

郑渊洁有写待办事项的习惯,女儿凡事都做计划,做完一件划掉一件。

让孩子尝到成就感的甜头,孩子才愿意仿效父母的优点。

孩子有改变的决心,从不是因为命令,而是良好的感受。

电视剧《好好说话》剧照

03

学会说“什么时候提醒你比较好”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书中,咨询师给焦虑的母亲出招。

当孩子磨蹭时,只问一句话:什么时候提醒你比较好?

比如,孩子放学后,玩手机、看动画片,父母催两句,他总有各种借口搪塞。

我们拆穿借口,孩子下不来台,亲子局面就很紧张。

我们只负责提醒,孩子倒会认为:自己的事,自己没做好,这很惭愧。

换位思考,职场中别人这样和我们说话,我们下意识反应,其实也是:自己没做完,好像很丢脸。

父母没必要焦虑磨蹭,孩子明白要为自己行为负责,他行为“自发性”自然就培养起来。

05

曾看过一句话,所有父母能为孩子付出生命,但不是所有父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这种付出,并不全是陪伴和金钱,而是我们给孩子的耐心,有多久期限?

包括我在内,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告诉孩子方法,你照做就行。

抱持这种态度,当孩子没做好、没做到,我们就会执念“为什么不听呢”。

其实换种思考方式,如果教育有标准的方法论,说明书式的傻瓜操作,输入程序一键执行,父母还是天下最难的职业吗?

正因教育没有固定方式,也不容许懒惰、懈怠、机械式育儿。

父母才需要投入时间、心思,在不断尝试的探索中,收获圆满、和谐的亲子关系。

把孩子的磨蹭当作成长的小课题吧!

唯有这样,我们才有静待花开的勇气。

或许当我们不再执念,孩子的磨蹭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因为,父母对孩子行为赋予的意义,永远比行为本身更重要。

没有孩子的青春期,不是风雨交加的。

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

看见孩子的难处,

才能真正为孩子撑起保护大伞。

本文转自知名母婴育儿领域媒体“超级育儿师”(ID:supernanny-ipcn)作者:陶若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