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偷走女儿录取通知书,没有边界的爱终将害人误己

近日,一篇《妈妈偷走了我的录取通知书》的自述文在朋友圈流传,读完后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其核心情节是:17岁的佳佳在这个暑假,如愿拿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在入学前11天,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户口本等关键证件不翼而飞。私自拿走这些东西的人,正是佳佳的妈妈,这一切都是为了阻止佳佳入学。佳佳决定反抗,一如填报志愿时做的那样——明面上全部按妈妈的要求,填了一水的重庆本地学校,然后来了一招瞒天过海,自己逃到网吧,把志愿全换成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明明女儿考了一个不错的学校,妈妈却因女儿没有留在本地,没有报读定向师范生而耿耿于怀,以至于偷走女儿关键证件,想把她上中戏这事搅黄。爸爸担心女儿上不了学,就拉偏架,劝她复读了事。如此等等,岂不怪哉?明眼人一下就能瞧出问题症结所在——相比留在本地,女儿的大好时光就无足轻重?归根结底,还是父母强烈的控制欲在作祟,很多父母自认为“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对儿女的人生进行规划,却不知这种没有边界、缺乏分寸的“爱”,很容易导致一地鸡毛。

庆幸的是,与父母斗智斗勇的佳佳找到了破解之策:她用兜里剩下的钱交了学费、办了临时身份证,并通过学姐联系到了中戏招生处,了解到“只要人去了就可以正常入学”。当然,这并不代表她就可以“放一百个心”了。毕竟,按照她父母的行事风格,尤其她妈妈一度放言:“要卖掉房子、一起去北京,一边找份工作,一边照顾女儿上学”,接下来或许还有糟心的事发生。对此,有过类似遭遇的人很容易感同身受:那种偏执的爱所带来的窒息感,让人急切地想要逃离。

关于窒息感,“偷走”一文中有大量细节可为佐证。填志愿的最后一天,佳佳把自己反锁在房里,想自己填报。但妈妈从拉拽门把手,慢慢到踢门,直到后来把门砸了一个坑……也正是在日复一日的掌控与反掌控的拉锯拉扯中,佳佳由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到自我意识逐步觉醒,最终有了越来越强烈的“离家”的念头。

父母与儿女的沟通,如果不能建立在平等、说理的基础上,只是一味以身份压人、以情感绑架人,最终只会走向冲突和对抗。到了最后,为了反抗而反抗就会成为一种条件反射——父母错了固然是错,对也还是错。这样的纠缠与拉扯之下,儿女就成了显而易见的受害者。

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点是,父母掌控欲强、没有边界,不仅害人,而且误己。有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父母的续集、孩子的前传。故事里的妈妈,眼里只有女儿,没有自己的爱好和生活,这不是很可悲吗?对父母来说,放手是一种难得的智慧。每个生命都是独立鲜活的个体,不是只能听话的工具人,而是有思想的芦苇。对孩子来说,成长总是伴随着思维的打开、价值观的构建,也意味着对父母权威的挑战。或许正因如此,有观点才认为:“人的成长,总是从‘杀死’父母的意志开始的。”

电影《死亡诗社》里有一个情节:喜欢戏剧的学生尼尔参加《仲夏夜之梦》的演出,演出成功后,非但没有取得父母的理解,反而遭到了更强烈的反对,他们给尼尔办了转学,不被理解的尼尔选择以死明志。与之相比,佳佳的父母应该感到幸运,他们的女儿并未走上歧路,反而越挫越勇,准备活出一个滚烫的人生。(胡一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