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经‘企业注销丧失诉讼主体资格’应用场景的数据模型智能筛查比对,发现您承办的案件,当事企业公司已于2023年5月4日核准注销,诉讼主体资格高度存疑。”日前,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侵害商标权纠纷案。案子刚刚受理,承办法官就收到了这样一条来自上海法院12368平台的预警短信,遂赶紧复核原、被告主体资格,避免出现案件质量瑕疵。
这是新上线的“上海法院审判监督管理平台”其中一个应用场景,也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今年开展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一个通过数据筛选、比对、碰撞,实时预警监管漏洞、智能评查案件质量、系统防范差错瑕疵的审判监督管理大平台。
“与基层法院不同,高院直接审理的案件相对较少,如何做好适法统一、类案指导、监督管理等工作,达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是事关审判全局的更重责任,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上海高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高院便确定了调研方向,突出问题导向,围绕11个课题,确定26个基层联系点,开展各项调研51次,覆盖全市16个区,典型案例解剖式调研13次。
在调研中,不少基层法院反映,最近几年,上海法院在推进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各家法院各自研发、各自应用的问题较为突出,没有形成足够的合力,一些当事人对此也颇有微词。
这引起了上海高院的注意。调研组认为,坚持数字赋能,将大数据分析方法引入案件质量评查中,对实现公正与效率意义重大,但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就必须打破数据壁垒,做到“一院突破,全市共享”。
“上海法院审判监督管理平台”由此应运而生。经过几个月筹备,该平台已经将上海法院近5年300多万份裁判文书进行解构,创建监督模型,132个应用场景已建模并取得初步成效。比如,为提高执行到位率,构建了“执行终本案件财产查控监管”数字模型,以“公积金账户余额”查询分析为切入点,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对接数据,并依托上海法院执行流程管理系统大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发现被执行人公积金账户内有资金、且符合相关条件的,自动发出督办指令。目前已成功获取符合恢复执行条件的样本案件1156件。
为丰富平台的应用场景,上海高院改变了以往的开发模式,转而鼓励全市各法院积极申报,让使用者也参与到平台开发过程中,实现从个案办理到类案评查,再到系统治理的转变。比如,在“职业放贷人的甄别与监督”应用场景建模中,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深度挖掘近两年内全市法院民间借贷案件数据信息,对职业放贷人“画像”,汇总了一批疑似职业放贷人名单,为这一应用场景的功能探索提供了支撑。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法院已申报877个应用场景,132个应用场景取得初步成效,45个应用场景在全市法院推广。这些应用场景带动了一大批案件质量提升。今年上半年,上海法院案件改判发回率、案件比、平均结案时间、服判息诉率等反映审判质量、效率、效果的指标位于全国法院前列。不久前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上海法院上半年工作成绩获得充分肯定。